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体会(2)
应该说,电影的前半部分还是比较轻松的,虽然是在监狱,也有朋友间的那种友谊。其中有一个场面的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黄昏,淡淡的阳光洒在屋顶上,安迪和他的朋友们就这么慵懒的躺着,手里面拿着安迪用智慧与勇气换来的啤酒,一口接着一口。那么多年来的束缚在那一刻完全释放了出来,自由原来也可以这么安静的拥有。
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出现了。原本以为典狱长是要给安迪翻案,但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但典狱长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把汤米打死了,而且是脸上带着微笑的。说实话,打死汤米的那几声枪声,比以往任何时候的都要颤动我的心灵,那时候,一种深深的无助充满了我的心,什么叫做黑暗,什么叫做卑鄙!典狱长的形象,也应此而丑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算他手里面一直拿着圣经,就算他脸上一直带着微笑,也掩盖不了他那颗丑恶与阴险的心。时间总会抹平一切,但人们也会因此而记住一些东西。汤米的死,激起了安迪复仇的欲望。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获得了重生,那一路的困难自不必说,但却显得是那样的值得。之前关于故事情节的一些零星线索,在这一刻汇聚在一起,我这才发现,所有人都被安迪骗了,原来这是一个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了的计划,而从始至终只有安迪一个人知道。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暗暗佩服起作者的故事组织能力。之后的情节就朝着我预期的方向发展了,「上帝的惩罚终会降临」,这或许是对典狱长最好的形容了吧。
电影并不长,很快就看完了,但心中的思考却还没有停止。真实,我想这才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准确的定义吧。它把人性当中最黑暗的一面完全撕裂开来给人看,没有丝毫的遮掩,人的各种欲望也纷纷在里面登场。而与这些肮脏的东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迪身上散发出的对自由的渴望于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两种品质感染了我,任何时候,就算是被关进了监狱,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将来或许会有那么一天,也是一个黄昏,我握着一罐啤酒,躺在公园的长椅上。那时,我会想起这本书,会想起安迪,会想起那片自由的羽翼,而对于生活和未来,也会更加的坚定。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体会5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时我还很小,那时候还不懂什么叫“三姐妹”,还不理解什么叫“体制化”,更不明白老布在离开监狱后为什么要自杀。那时候的安迪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英雄,我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为他所遭受的苦难而难过,为他能够在他蒙受十九年不白之冤后,终于越狱了,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欢呼。
而时隔好几年再读这部巨作,我开始渐渐明白它其中的深意。我看懂了体制化对人性的改变,体会到老布最后自杀的迫不得已和无奈。
早些时候我觉得,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在监狱里,安迪完成了对其他人以及监狱的救赎。但现在一想,这样的救赎也太过表面,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但人的内心深处呢?对于安迪他自身而言,救赎又在哪里呢?
还记得当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汤米被杀,安迪被关禁闭两个月后,在石墙边跟瑞德的对话中,提及了自己对妻子的爱和悔恨。
瑞德安慰说“你不是杀人犯,你或许不是个好丈夫而已”,安迪接着说,“没错,是别人干的,却由我受罚,大概是我命薄。谁都可能遇到霉运,刚好轮到我,我被卷入龙卷风,只是没想到刮了这么久。我告诉你我要去哪里,芝华塔尼欧,在墨西哥,太平洋边的小地方,那是没有回忆的海洋,我要在那里度过余生。在海边,开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人反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
这个段落,我看了很多遍,一直觉得这是安迪决定越狱前的预告,他交代了很多事情,跟老友告别,他觉得19年的赎罪足够了,决定要亲自改变命运。
但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觉得那一番对话,代表着安迪对自己的救赎。他的救赎不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也不是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是灵魂层面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重新认识。
汤米被杀,安迪在瑞德面前的那一长段的自白,是他对自己过往生活的重新理解,他推翻了自己过去的形象,直面自己和妻子之间的问题,接受在这件凶杀案里,他所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在自身遭受了巨大磨难的前提下,他看到的是自己的责任,没有推卸给任何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反思。我是感觉,从这一刻开始,安迪救赎了自己灵魂,找到了他自己。
这个时候,我想安迪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励志英雄,不应该仅仅是众多狱友的救赎者。他是肖申克监狱中,一个真正自己救赎了自己灵魂的人,这是他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也是“救赎”真正体现的地方。
人不是一定要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是一定要反抗命运的安排,而是在命运发生的当下,看清楚自己的本色,明白自己为什么处在命运这个关口下。
唯有把自己看明白了,才会在“命运”的面前,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合适的选择。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用别人对于美好的定义,来设定自己的人生。
希望大家可以去阅读这本书,在书中体味救赎的感觉,寻找出自己的人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体会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