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终点站观后感通用(2)
推荐文章
在剧中维克多的真诚、善良使他拥有了机场所有员工的友谊和尊敬。在机场,他痛苦并幸福着。
主人公很执着,他的执着使他有了九个月的机场生活,他的执着使他牵成了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女官员的爱情,也因为他的执着,最终他没有跟女主人公在一起,可是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终点站。影片最后只留下了让一群意犹未尽,忍不住遗憾并感动的观众继续想象的空间。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非常令人感动和震撼,当一位清洁工得知维克多因为自己而放弃去纽约时,这位花甲老人拿着一把拖把闯入了飞机场,向着一架在轨道上滑行的飞机步履蹒跚走去,最后,他举起了拖把,顶在了飞机巨大的前轮上,而老人最后被警察带走了。老人这么做是为了让主人公不被机场官员要挟,能毫无顾忌的进入纽约。这件事间接告诉了我们在平时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也会有人挺身而出。而老人的精神也是可敬的,他逃亡了23年是为了躲避七年的制裁,23年逃亡生涯肯定是苦的,但他忍受了下来。最后为了朋友对父亲坚定的承诺,以及朋友对他的真诚,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牢狱生活,坚定而又祥和,伟大而又永恒。
可是在感动之后,又发现主人公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而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主人公乐意。我想这就是一种伟大的父子之情,是由坚守承诺体现出来的亲情。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虽然它是一部喜剧,但是它通过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体现了电影的主题,同时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让我们在感动的同时,进一步地了解那种人性的善良、执着和真诚。影片似乎也在间接告诉我们,只要真诚、善良的对待别人,对事物抱着坚定的态度,那一定会找到并到达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终点站。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通用4
东欧小国的维克多,为了帮助父亲完成遗愿,只身来到美国。从飞机起飞到在肯尼迪国际机场落地的这段时间,他的国家发生了政变,维克多因此突然成了没有国籍的人,既无法入境,也无法出境。虽然美国就在数米之遥的门外,但他却只能坐在候机大厅里,等待身份的确认,而这一等就是九个月。此时的维克多不仅无家可归,而且面临着很多困境。
首先是语言不通。他只会说保加利亚语。而肯尼迪机场内的人都是用英语交流。他只会一些最基本的英语单词,如自己的国家名,将要去的地址名,以及“你好”、“是的”等最基本的交际用语。看到自己的国家在遭受战乱,他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语,他想打电话,却不会用;想请求帮忙,看到的竟是行色匆匆的人。他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孤零零的站在大厅里,无助到了极点。
其次是无处安身。他遇上了美国出入境最大的特例,他无法进入美国,管理人员也无法拘留他。他们只能允许他在候机大厅内自由活动。内乱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机场,对于别人而言,也许只是旅途中一个短暂的停留,但对于他,则变成了遥遥无期的等待。他没处休息,只能躺在废旧的候机楼内,靠着几张破旧座椅拼凑而成的床睡觉,还要忍受着过往客机的强光和噪音;没处洗澡,只能借用机场内的洗手间;没有吃的,只能望着柜台里懂得食物发呆。
饥寒交迫,居无定所,这是维克多的处境。当然,这还不是最不幸的。最不幸的是,他被机场的管理员弗兰克盯上了。弗兰克是个心胸狭窄的人,还带着有色眼镜。维克多的行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认为维克多留在机场会带来很多麻烦。于是弗兰克试图让他离开,想把麻烦甩给别人。为了让他离开机场,弗兰克想尽了办法。如故意把保安撤走,想让维克多自己走出去,把他扔给机场警察,结果却被维克多识破了;看到维克多通过整理推车赚钱,他就找人代替他,让他没机会赚到钱,买不了食物。他认为只要没有食物,维克多就待不下去,弗兰克想用这种办法迫使维克多就范。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维克多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也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会沦为可怜的乞讨者或是被弗兰克“请出”机场。他靠着自己顽强的努力在这里生存了下来。一次偶然的装潢设计,使维克多获得了纽约城市建筑公司的职位。这不仅为他解决了生计问题,还赚了很多起钱,收入甚至比弗兰克还要多。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很快具备了沟通能力。他帮助朋友牵红线从而获得食物;他冒着生命危险为毫不相识的旅人解难;他还用真诚打动了艾米利亚。当他顾及朋友的生存甘愿放弃自己愿望的时候,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气量狭小的弗兰克当然见不得维克多这样一次次赢得工作、友谊、爱情。于是他又想到一个办法,只要维克多说自己惧怕自己的国家,就可以使用转移程序,将他移交移民法庭,再通过申请移民庇护,使他有机会离开机场。但维克多不愿说自己惧怕自己的祖国,因为他说那是他的家,他怎么可能惧怕自己的家呢,弗兰克拿他没有办法,只能让他继续留在机场。
漫长的等待终于快结束了,维克多迎来了一丝曙光。他的祖国终于实现了和平,新的政府和美国恢复了邦交。被他真诚打动的艾米利亚还帮他弄到了一张紧急通行证,只要弗兰克在上面签一下名。维克多满怀希望的来找弗兰克。弗兰克记恨维克多那次帮人解困的举动,差点让自己的升职考察泡了汤。他悻悻地说:“只要我在这一天,就不允许你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领土。”他甚至以维克多好朋友的工作相要挟,逼迫维克多放弃踏上美国的梦想。弗兰克用卑鄙的手段故意刁难维克多,以为自己终于笑到了最后。
使他没想到的是,古普塔会为了朋友挺身而出去拦飞机,也没想到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会违反他的命令,放走维克多。他的龌龊表现让他失去了人心,而维克多却用自己的执着与善意感动了大家。最后在大伙的帮助下,维克多终于走出了那道门,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并帮助父亲完成了遗愿。
看完影片以后,我常在想维克多成功的原因,尤其在那种极端的困境下,他是如何做到的。细想之下我懂了,因为他怀揣梦想,目标明确;因为他执着坚守,永不放弃;还因为他心存善念,乐于助人。因此,即便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居无定所,饥寒交迫,他也能顽强的坚持下来,最终走向成功。这也使我想起了傻根的一句名言:“不抛弃,不放弃,胜利终将属于你!”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通用5
从看那部差强人意的《夺宝奇兵4》到如今,久违的一部斯皮尔伯格作品,因为是恰巧夹在《少数派报告》以及《世界大战》两部科幻大片之间被拍摄出来的一部温情小片,故而显得尤为不显眼。按照分类,《幸福终点站》能够归入《断锁怒潮》,《紫色》甚至《辛德勒的名单》这样一类严肃的反映种族问题的电影之中。只但是前者采取的是简单喜剧路线,没有对薄公堂的波澜壮阔,没有黑白影像的正襟危坐,全然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小人物晋升为大人物的崎岖和理想化,但是却依然也是显得入木三分。斯氏作为代言者的主角始终并未更迭,而是转用一个更加平民化的视角来讲述,他所观照的民族大熔炉也带上了尤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既是对于现状的临摹(尽管没有斯派克·李的尖锐犀利以及冷峻,但是这恰好就是斯氏长板和短板的共同之所在),另一方面又是对于过往艰难历程的回溯,他选取了爵士乐这一发端于黑人的乐种作为揭开影片悬念的契机大抵可被视作一种暗示。能够说,影片所讲述的并不限于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这个无国籍的机场滞留者巧妙地与美国社会的机制周旋,如何透过自己的机智和巧手获得生存乃至尊重,更为难得的是影片仿佛将美国历史铺展出来了一样,将每个民族,个性是有色人种,大凡让人联想到苏联的东欧人在美国社会立足,为美国社会所接纳所要经历的艰辛一并展现了出来。
按照惯例,白人将会被塑造成一名压榨者的主角,《幸福终点站》也不例外,那个不近人情不断向主角施压的机场高官成功地担当起这个狠主角。而《幸福终点站》更进一步的是其十分强调除美国白人以外的各族人们的鼎力合作,(汉克斯的搭档兼好友中就有印度人,西班牙人,以及黑人,高官手下代表执行力的保安同仁又以黑人居多和突出)最终将白人苦心经营的这个领导班子彻底被架空。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汤姆·汉克斯乘坐的出租车“溶”入到纽约市的高楼之中,是斯皮尔伯格在戳破一个肥皂泡之后,又旋即吹就一个更大更缤纷的。陶醉之余又想起斯氏在《ET外星人》甚至更早的《第三类接触》时代就所大力倡导的人类与外星生物和谐共处的观念,看得出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斯氏至今还是蛮有爱滴!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维克多依然褪不去“阿甘”的特质,但是可能正是出于斯氏看重了这一点,才促成了二人的再度联手。同众多关于文化冲突的电影一样,《幸福终点站》就有着一个“言语不通”的开局,鸡同鸭讲的窘局先天地就将他同身边的所有人隔离开来,即使智力正常,却仍然不得不被视作异类来看待。加上憨厚的性格和几分迟钝的反应,时而憨态可掬的肢体动作,自始至终保留着的赤诚和执着都散发着几分阿甘式的光芒。但是同那个“圣贤级的傻子”不同,维克多的行为更多地具备了理智人的动机性,唯独在他同女一号凯瑟琳·泽塔琼斯一同抛掉抑压自己已久的那台寻呼机之后,才实现了某种好处上的超脱,摆脱了作茧自缚和庸人自扰的尴尬,向“圣贤”级别又迈进了一步。
不得不提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依旧流畅自如的叙事功力,全然还是他屡试不爽,叱咤风云时的那一套,关于故事进展的步调以及戏剧矛盾的经营,斯氏始终有过人的一手,让人心甘情愿地被他牵着鼻子走,末了还要顺带赞叹沿途的风景。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通用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