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模板

关键词: 电影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电影
宇优0 分享 时间:

《孔子》这部电影还表现出他的另一个优点——勇。那么关于《孔子》你会写了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孔子》观后感模板,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电影《孔子》观后感模板1

电影的开端,盛大的葬礼,逃跑的小奴,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诸侯割据的奴隶社会。

“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开始展现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满口之乎者也的归隐者,而是一个关怀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他坚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剑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战众臣主张废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见收漆思弓为徒,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能够提出“仁”的学说的原因吧,尽管他的“仁者爱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他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位极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季孙斯与他背后盘纵错杂的势力,为他征途不顺离开鲁国埋下了伏笔,但孔子从未后悔过,就如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

于是当他跟随鲁定公赴齐鲁边境会盟时,季孙斯并没有按约出动五百乘兵车。但孔子早就料到了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辆牛车埋伏在山谷外面,制造假象震慑齐国退兵并还回了鲁国三城。至此,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赏识。但这并不能改变孔子不顺的仕途,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为了改变鲁国这种国将不国的局面,殚精竭虑,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议,最终引发了佞臣的叛乱。尽管在武子台上孔子用十二条火龙击退了叛军,他还是失去了鲁定公的宠信。鲁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识,可他需要稳定他的国家,稳定他的政权。孔子给鲁国带来的强大繁荣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在鲁定公和季孙斯沉溺于歌舞中时,孔子含泪挥别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的游历讲学生涯。其间不管是被乱军包围断粮还是遭受众人的辱骂诟病,孔子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读书讲学的步伐,将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终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样垂暮的季孙斯的恳求下重新踏上鲁国的土地,追随老子的步伐不问世事,归而不隐,开始整理自己的著作,教书育人。

这是电影《孔子》为我们展现的孔子的后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博学多才,虚心好问,学富五车,是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也是当时游走在各国之间的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坛上沉沉浮浮,最终隐退政坛,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颜回、子路还是冉求,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为此不惜牺牲生命。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只能展现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开启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他的名字还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被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所熟知。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是对电影人的一个巨大挑战,短短两个小时,小小的银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让世界通过这小小的银幕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孔子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电影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体现,让观众大饱眼福。

电影《孔子》观后感模板2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到达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我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仅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日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教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最终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杯具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梦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我也错了,如孔子般太梦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应对现实,而是将期望建立在一个完美的伟大的梦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完美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期望能够经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经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可是并非人人都能到达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应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与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我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明白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与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141412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