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8篇

关键词: 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
付甘0 分享 时间:

探寻茶的历史、聆听茶的故事,为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知茶、爱茶,了解茶文化,提升美育素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范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1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不会觉得很惊讶?喝早茶不就是喝茶吗?不,不,不,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错了,喝茶也有它的历史文化和规矩的。

早茶至今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很久以前的广东开始流传和传承,我也在外婆那一辈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慢慢受到影响。

首先你要知道喝早茶的穿着,喝早茶要早点起床,穿的要随意一些,休闲一些,去报刊亭拿一份晨报,然后你就可以去酒店啦。

第二就是喝早茶前的准备,坐在桌前把碗倒上茶水,记住,那些茶水不是喝的,而是洗餐具的,把杯子侧放在碗中转两圈,然后把筷子放进碗里,用勺子舀水冲两下,你也别管它需不需要洗,洗得干不干净,洗就是。

第三点是点菜的规矩,记住千万别点什么奶茶、布丁,这听起来特别不正宗,一人只能点四盅,一盅两件,你可以点凤爪、灌汤包、蒸饺、烧卖等等,但记住只能点四盅。

还有餐桌上的礼仪,要是坐在你面前的是前辈,只要他的茶杯空着立马得倒茶,它会叩指来感谢你,食指或者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果欣赏晚辈则可以敲三下。

如果热心的前辈给你倒茶,你也要叩指,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都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的跪拜礼,一般敲三下就行了。

如果是平辈给你倒茶,你也是要叩指,食指和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辑,敲三下以示尊重。这样才会显得你很有修养和文化。

要是自己一个人喝早茶,那时候晨报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一边看报一边哼着老歌,大概要看两个小时才能开吃。吃的时候不能大口大口地吃,要吃很久吃一口,饿不死就行。

喝早茶是广东人值得骄傲的文化,是每个广东人流在血液里的文化修养。

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2

中国,有一个香气扑鼻的文化——茶。今天,我来到茶馆,开启属于我的泡茶之旅。

来到茶馆,我随意选了个位置,坐在一张藤椅上。只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姐姐走了过来,她笑着对我说:“你好!”便坐在我对面。我看了看桌上,木质的茶桌上摆放着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都画着茶叶的图案,真是跟这个茶馆相呼应。

姐姐慢慢地抬起那纤细的手,指着桌上的茶具介绍道:“小妹妹,你看这是木质的镊子,很有艺术特点,这是盖碗、公道杯、滤杯和品茗杯,当然最重要的是茶叶和热水了。”我摸着脑袋细问:“为什么最重要的是茶叶和热水?”姐姐笑咪咪得回答道:“没有茶、热水哪能泡得出茶?”我连忙应道:“我明白了,姐姐,请教我泡茶吧!”

只见,她轻轻地撕开茶包的“外套”,映入眼帘的是蝌蝌似的茶叶,有长的,有短的,好一个不整齐。我轻轻的捏了捏,“咔嚓”一声裂成两半,真脆!再放入嘴中,一种淡淡的苦味从嘴里散发出来,让我不由的想起又苦又浓稠的中药。细细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接着,姐姐边说边做:“泡茶时,一定要先洗茶,因为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有灰尘,这样才能保证口感哦。”

她将茶叶倒入害碗中,“叮叮当当”的声音,轻脆悦耳,还带着几分节奏呢!她手拿热水壶,按住盖子,向里一倒,水像一股长长的小溪缓缓流入,顿时,一股茶香扑鼻而来。只见茶叶懒洋洋地浮在水面,有的直接躺下睡觉,茶叶吸饱水,舒展开来,像一个个胖娃娃。过了一会,一个公道杯和滤杯就上了场,盖碗里的茶水经过滤杯被倒入公道杯中,这时的茶水变成了棕色,仔细一看,真像一碗浓郁的油呀。姐姐将第一遍的茶水拿去洗品茗杯,顿时杯子便留有茶香,这保证了之后品茶的口感。接着,姐姐又照着原来的步骤,再次倒热水泡了一次,这次,茶叶在水中更加舒展了,像睡饱觉的小娃娃,精神的很呢。

此时,浓郁的茶香弥漫了整个茶馆,让人如痴如醉。看着姐姐为我倒好的茶水,我已然迫不及待了,我双手拿起杯子,轻轻地喝了一口,哇!这滋味真是太美妙了,入口微苦,继而回甜,接着茶香在口腔弥漫开来,让人回味无穷。姐姐笑着对我说:“这次泡茶就到这里,接下来的时间交给你咯。”

这次,品茶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不就像这茶吗?有苦有甜,简单茶叶,有趣多多。

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3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潮汕地区。潮汕地区南面濒临海洋,其余三面环山,形成—个封闭而开放的独立体系。潮汕文化既保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纳了海外文化的菁华,历经了数千年的融汇升华,形成了中国典型的海洋文化,成为与齐鲁文化、蜀汉文化相媲美的中华文化的—支。

潮汕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越族。传说,越族人的脚小趾是“重甲”的(即有两片相叠的趾甲)。到了秦朝以后,来自河南、山西—带的中原人民陆续南迁。他们大多先迁往江浙地区,后经福建辗转迁入潮汕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与越族人交流、融合、繁衍生息,使越族人逐渐汉化,形成了潮汕先民。现在,要找到脚小趾“重甲”的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的大姑两只脚小趾都“重甲”,我爸爸则是右脚的脚小趾“重甲”。

潮汕方言属于闽南方言,是—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体系。据专家研究,潮汕方言起源于古老的闽越土语。中原人民入潮后,他们带来的中原方言与古闽越土语逐渐融合,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潮汕方言逐渐形成,成为独立的次方言。

潮汕方言是潮汕族群的纽带,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无论走到哪里,听到潮汕话,都会感到无比亲切。潮汕方言古朴典雅,它保留了许多中国古语。郭沫若说:“潮州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种方言,和现行的标准语似乎也是距离得最远的—种。”比如,古字中有许多在“不”字下面加个字,用来表示相反的意思。现代汉字里只剩下“歪”“甭”“孬”三个字;而潮汕就有“不会”,“不是”,“不怕”等字。这些字写出来,观其形,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潮汕话也保留了—些古词。如:把炒菜的锅叫“鼎”,把粥叫“糜”,这正是两千年前的用法。潮汕人称厕所为“东司”,它的来源是因为唐代厕所大多建在东侧。如此说来,这个潮汕人认为很“土”的词,倒有些古雅了。

潮汕方言也引进了—些外来词汇。比如,有些人称“卡车”为“罗离”(“rolly”),称“小面包”为“罗的”(“roti”),称“拐杖”为“动角”(马来语)等。这些外来语的应用,与潮汕地区靠近东南亚,较早开埠等因素是有很大关系的。

潮汕话中也有—些避讳。在我爸爸的出生地——东墩,聚居着“张”“黄”两个姓氏的人。那里张姓的人说纸的时候不说“—张纸”,他们说“—合纸”。

潮汕工夫茶名扬海内外。工夫茶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爱、精、洁、思。这五个字的深刻涵养,正体现了潮汕文化儒雅的“和”的思想。喝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饭后喝茶,闲聊喝茶,茶几乎陪伴着潮汕人的每时每刻。就连学校的办公室里,老师们在课间也会抽空喝上—杯茶。潮汕的美食是最负盛名的。潮汕地区有“美食之乡”的美称。

潮汕地区濒临海洋,海鲜自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血蚌就是—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买—些血蚌。家里人煮—锅开水,把血蚌放进去闷—会儿,大约—分钟后就可以取出来吃了。掰开蚌壳,会看到带着血的蚌肉,吃起来鲜美却不带腥味。

潮汕小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出名的小吃有炒糕粿、蚝烙、鲎粿等,还有—些专门做供品的粿品,如红桃粿、鼠粬粿等。潮汕小吃注重色香味形名俱美,做工精细,让人流连忘返。

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4

茶,清香扑鼻,提神醒脑。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龙井、单枞、滇红……其味不一。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我也觉感这清明茶太早如蒙学读物少味,立夏茶像甲骨文晦涩,只有谷雨茶,脱尽幼年之稚气,没有老年之迂腐,有的是谦谦君子之风,翩翩少年之态,如同我这般年纪。

一个人在幽静的茶室里,来上一束光……取茶、洗茶、泡茶。用茶勺在茶罐里挑出,再用茶针拨挑至三才杯,银壶冲泡,茶叶如蜷,茶叶尚苦;两泡时,茶叶浮沉,满腹生香;三泡时,茶叶舒展,叶脉一目了然;四泡时,茶色清澈,茶香袅袅,茶色更加通透了,极像一块翡翠,不像一泡那么浊,喝上一口,神思如茶香一样升至天际。再闻杯盖之香,又与杯中茶香不同,杯盖的茶香偏淡且悠远。抿上一口,闭目、舌尖、舌根,入喉……此时,不禁想起老师曾受教过的《一字至七字诗.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容,受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所以茶之种,茶之制,茶之器,茶之藏和茶之饮,各有其术,各有其用,各有其情。茶对我一个这样不谙世事的少年来说,本不感兴趣,只是近几年家中母亲忠于琴茶,痴迷摆弄,倒是吸引到我。

于是,偷泡一杯,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心同其茶,其中也能感受到中国人另一种高傲,另一种骨气。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是接班人一片叶子的故事观后感5

清明那天,母亲托人从乡下带来两包茶叶。打开薄膜袋子,我将整个脸埋在里面,拼命地吸,来自家乡特有的茶香扑鼻而来,似有艾草的气息,沾着栗花的味道,透着兰花的馨香,好醉人。

茶谚云:“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母亲总要用几天时间,在我家菜园边的茶树旁穿梭,因为此时是采制春茶的最佳时机。气候温润,雨水也十分丰沛,菜园的茶树,披一身新绿,那叶叶茶芽,拼命地舒展,肥硕而柔嫩;鲜活的叶子,绿蓊蓊的,嫩生生的,带着晶莹的露滴,英气逼人。

母亲上路的时候,太阳还在山坳里睡觉,大公鸡叫了几遍也不出来。云雾将山峦掩得虚虚实实。

母亲采茶,很细致很细致,采撷茶树上的嫩叶,一叶一芽都不放过。母亲采茶,也十分轻快,她的手,在芽叶间跳动,像钢琴家弹琴似的。母亲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许是她听到了小河里溪水的欢歌,或是听到林子间黄莺的歌吟,她的手,就像那黄莺儿,在叶子间跳动着,那芽叶就一把一把地到了竹篮里。

我家茶树都成林了,有的树有两米多高,母亲不紧不慢地一棵一棵树地过,从没有断过枝桠什么的。母亲摘茶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替我梳头扎辫子的情景。母亲没有女儿,生了我们弟兄四个,我老幺,母亲就把我当女儿养,繁忙之余,或是走亲戚人家,总要给我弄下头发,扎个小辫子。跪在母亲膝下,母亲就给我分头发,一绺一绺的,左盘盘,右溜溜,很是细心。淘气任性的我,只有那一刻才是安静的,享受的,满足的。我想,母亲是把我家的茶树当成她的子女吧,她是在给茶树们梳头理发吧。

太阳刚爬上后山的皂荚树尖,母亲就提着满满的一竹篮茶叶回家了。采摘回来的新茶,母亲把它们放在竹篾簸箕里,均匀摊开。母亲说这是去青气。待鲜活的叶子打蔫了,就开始做茶。母亲先将灶上的铁锅刷干净,不能有一点油烟气,然后用松枝叶在锅底添火,待锅烧热后,把新鲜茶叶子倒入锅中。茶叶入锅的瞬间,只听得有声音噼剥作响,母亲飞快地用双手不停地在锅中翻动茶叶,动作娴熟地将一把把叶子向空中抛去,又落入锅中。这样不停地几个来回后,又将叶子轻轻地在锅中搓揉,手法是柔和的,舒缓的,让我想起了夏日里母亲新磨的麦面。

青青的叶子慢慢地变细了,卷曲着身子,颜色也悠地变暗了,由绿色变深色了。那些独芽茶,外形扁平如针,立挺,绿莹,煞是好看。眼看大功告成,母亲剔出多余的火星子,让茶叶在锅里再呆上一会儿,这样的茶耐泡些。

整个程序下来,母亲是累了,一屋子茶香已弥漫到左邻右舍了,从老家瓦屋里冒出的烟子里也充满了茶的清香。

做好的茶叶,也就四五斤的样子,母亲照例要进行分包。我们家在山区,山青水秀,常年云雾飘渺,是产茶的佳地。加之我母亲心细,做的茶分外好喝,色香味俱全,在那个特定年月就显得特别珍贵了。母亲常常把茶叶分成五份,一份是送给我远方的姑爷的,姑爷远在麻城,嗜茶如命,那时我家穷,是姑爷常常接济我家粮食度日,家里没有回报,只有每年的这点茶叶才能拿出手;另两份都是送给我在麻城木子店的二舅和细舅的,二位舅舅一生只爱烟酒茶,茶是他们的命根子;还有一份是留给我父亲的,父亲是个教师,常年在外教书;剩下的一份,母亲就将它储存在一个大瓷罐里,来了客人,母亲才舍得泡上一壶,平时我们自己是难得喝上一回的。

14245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