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摇篮电影的观后感
啊!摇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成立托儿所,众多革命工作者为保护红色后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革命经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啊!摇篮电影观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啊!摇篮电影的观后感1
仔细品味《啊摇篮》的故事,不难发现,剧中以丑子冈为代表的保育员与孩子们之间,有一种颇为特殊的情感关系。这种感情不以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和纽带,但其中包含着不亚于亲情,乃至超越亲情的热忱和真诚。例如,丑子冈为了照顾好托儿所的孩子们,连自己的孩子生病都无法顾及;当托儿所遭到了敌机空袭,保育员们的本能反应,无一例外都是将孩子护在身后,没有一丝迟疑。不禁让人思考,如此深情究竟因何而起?
其实,这种感情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啊摇篮》中,丑子冈在接下托儿所所长重担前,也经历过一番纠结与困惑。但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的是这样一种信念:革命不是为了自己这代人,而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看到光明的未来。不论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者大家庭的一员,都是革命的火种、未来的希望。
可以看到,丑子冈之所以能够对托儿所的孩子们视如己出、付出百分之百的心血,是因为在革命的过程中,包括丑子冈和孩子们的父母在内,所有革命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家庭”关系。这种关系不以血缘或利益为纽带,更不是小圈子、小团体之间的狭隘“义气”,而是出于对共同的革命理想、信仰与事业的高度认同。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革命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正是这种在中华大地上从未出现过的真诚、平等而包容的共同体关系,才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啊!摇篮电影的观后感2
《啊!摇篮》是一部爱国电影,是一部献给儿童的爱国电影,它表达了当时儿童的贫穷和疾苦,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叫亮亮的孩子,他的父母不幸战死在沙场,只给他留下了一块红玻璃作为留念.这一天,敌人突然发动了袭击,有许多战士被战死,但孩子们却安然无恙,都被救了出来.后来指挥官给每个孩子发了个哨子,只有亮亮不要,他把手中的红玻璃递给指挥官看,指挥官看了又看,才还给了亮亮.亮亮拿着这块红玻璃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小伙伴们很好奇,争夺之间把这块红玻璃摔碎了,亮亮放声大哭__________当这群孩子被护送到安全地区时,指挥官把一块完整的红玻璃送给了亮亮,亮亮的脸上又恢复了灿烂的笑容
啊!摇篮电影的观后感3
啊,摇篮!你在崎岖山路上颠簸前进;啊,摇篮!你寄托了人民的希望;啊,摇篮!在你的怀抱中,有多少感人的故事!
看完(啊,摇篮》这部影片,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影片中出现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远处,一匹驮着大筐的马气喘吁吁地走来,筐中坐着个孩子,牵马的八路军正焦急地看着前方。后面,还有一马,在马驮的大筐中,稳稳地坐着一个个稚气的四五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呢?看到这里,我茫然了,这是一支什么队伍呀?突然,在熊熊的火光中,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人们抬起头,惊慌地看着天空,只见几架敌机在空中盘旋几圈后扔下了炸弹。顿时,马群一片混乱,受惊的马四处乱窜,孩子们哭着、叫着,有的吓得蜷缩在筐里,有的抓住筐沿泪流满面,有的从筐里甩出来哇哇大哭,随队的八路军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把孩子们抱起来,又一个个抱到土坡下面……
鲜血染红了山路,染红了土坡,染红了一切。顿时,一股咸咸的东西浸到我的嘴巴,泪水盈满了双眼。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革命的后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不顾一切的壮举,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摇篮哺育出革命的希望,放射出胜利的目光。
今天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那么幸福?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摇篮中成长的孩子才四五岁,他们的父母有的在前方浴血奋战,有的英勇献身,有的在战斗中下落不明……这些孩子虽然得不到母爱,但在党的摇篮中,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在指导员妈妈、大叔、大婶无微不至的关怀教育下茁壮成长。
我们,泡在蜜汁里长大的我们,享受父母亲人的爱抚,享受着党和人民的关怀,幸福成长。在唐山地展中,多少孩子没了亲人,可他们并不孤单,国家专门为他们办了儿童村,使他们也拥有温暖的家。在希望工程中,为了让乡村的穷孩子能上学读书,多少叔叔阿姨捐钱捐物,一片片深悄送到穷乡僻壤。我想,只有在党的阳光下,我们这些幼苗才能备受关怀,茁壮成长。
啊,摇篮!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我们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成长,只有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才是对祖国、对党最好的回报。我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忘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啊,摇篮!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在成长!
啊!摇篮电影的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啊,摇篮》这部爱国电影。它讲述了当时那群孩子和贫穷和疾苦,告诉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祖国。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亮亮的孩子,他的父母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了,牺牲时只给他留下了一块红玻璃作为纪念。一天,敌人发动了突然袭击,有许多解放军为了掩护孩子们都牺牲了,但孩子们都安然无恙,指挥官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个哨子,只有亮亮没有要,他把手中的红玻璃给指挥官叔叔看,指挥官叔叔看了又看,又问起了这块红玻璃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