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5篇(2)
推荐文章
易烊千玺把___的戏接住了。
首先,易烊千玺肯定是电影脸,镜头怼到他脸上都不露怯的那种。
这和服化道无关。有的年轻演员的脸是怎么化都化不出电影感,怎么弄都不入戏的那种。脸太精致,让人没有阅读的空间,有一部电影是很好的“试纸”,请看下图。
在这部电影中,虽然“小北”这个角色比较扁平,主要为女主角服务。但易烊千玺的完成度很不错,掉泪时机和台词的契合度很高,泪珠较为硕大饱满。他面部比较立体——在警察提到小北的母亲时,易烊千玺发狠拍桌,审讯室的灯光自上而下,在他眼窝那里留下两片阴影,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面部肌肉也很灵活,镜头就算在他停留5秒以上也不会让观众产生枯竭感或觉得单调,基本上已经把瞪眼(杨、关)、皱眉(吴、李)、傻笑(彭、张)泛滥的青年演员甩在身后。更难得的是,在男女主对戏的时候,他没有露出霸道总裁的油腻微笑;在与警察对戏的时候,没有耍酷装逼。
当然,他的问题也有。第一,肩膀有点窄;第二,念台词太秀气,和角色有点不符。
不过这两点只能说是瑕不掩瑜,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出戏的地方,更不乏闪光点,总而言之令人惊喜。
再说剧情。
剧中人物的行为到底能否经得起推敲?
比如霸凌者毫无底线的暴力,比如陈念将魏莱从楼梯上推下去,比如陈念和小北一起策划的幼稚骗局。
可能有的人认为太过了,太夸张、太中二了。
但警察的一句话为这一切找到了合理性,他说,在一起校园暴力致死的案件中,那些十几岁的霸凌者甚至都不知道人是会被那样打死的。
这句话很重要。
很庆幸,导演没有把男女主角塑造成为过分成熟的人。
虽然他们很独立,虽然他们历经苦难,扛起了生活的担子,但他们毕竟还是少年,毕竟他们还没有过多地和成年人打交道。所以他们眼里的世界还是带有稚气的,还是没有“数”的,还是没轻没重的,还是在成年人看来特别中二,特别可笑的。
他们装作大人的样子,去牺牲、去奉献、去谋划、去义气,而且动机很单纯。
可就是这样笨拙的、理想化的伎俩,让人看到了少年心灵的干净与美好。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 陈念被魏莱一群人殴打、剪发、拍裸照之后,失魂落魄地回到小北的家中。
小北流着泪为陈念推了一个犯人般的平头。
随后,他面无表情、毅然决然地也为自己剃了一样的平头。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已经藏在这个动作之中。
不过,这部剧并没有止于少年心事,而是还要举办一场成人礼。
警察和陈念的对戏,反复提到“成年”。
直到在审讯室之中,她还是个小孩。心理素质再强大、撒谎技巧再高超,她还是一个小孩。 她还在倔强着,还在幼稚着,在幻想着他们的计划能够成功。
然而当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警察骗陈念,小北被判了死刑的那一刻,陈念真的像是一脚被揣进成年人的湍流之中,石块、泥沙、蚌壳将她撞得血肉模糊。
也许她之前吃过苦,受过委屈,但是当她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那一刻,她才真正地成年。
我喜欢这个选择。
当陈念和小北隔着玻璃面对面坐着,他们笑着流泪。
也许陈念心里还有不甘,可能她还觉得,唉,我们怎么最终还是失败了。
但她赎罪的选择,足以让她坦荡。所以他们笑得出来。
反映校园霸凌的电影,再来十部都不嫌多,甚至包括悲伤逆流成河。
因为校园暴力问题到现在还是无解的。
不是每一个陈念都能遇到小北,不是每一个校园暴力的现场都有摄像头。
陈念对着怀孕的警察吼出的那句话,是振聋发聩的。这句话对于整部影片社会议题的点睛力度,不亚于《我不是药神》里老奶奶握着警察的手说出的那句话。
你们大人都不管校园暴力,觉得是小孩子玩闹。
那你们的孩子生出来之后呢?
这部电影另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是未来。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但我们的未来,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变态“魏莱”。
老师和家长不仅要注意保护被欺负的人。 更要及早确认,自己的学生、孩子是不是霸凌者、施暴者。
影片中出现的高考作文题目是:给二十年后的自己。
虽然不知道陈念当时笔下的未来,是多么光鲜亮丽,多么野心勃勃。
虽然不知道那些曾经的霸凌者、受害者,二十年后都变成了怎样的你我他。
但二十年后,陈念一定还在做着她认为对的事。
而小北,一定还会不近不远地跟在她后面。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4
我被高分吸引去电影院看了,全篇节奏像便秘,极其冗长乏味,演员一直哭戏但是毫无代入感。剧情充满硬伤,尸体跌落下楼就一直躺在那里?既然告诉女主男主已经成年可以让女主防线崩溃,那为什么审讯的时候不用?哪个智障会霸凌的时候一起拍了视频完了还求别人不要泄露视频不要报警?两个大活人在一起这么久警察后台找不出通话和聊天记录?刚逼死一个同学尸骨未寒就开始欺负另一个同学,职业霸凌学校毕业的?北大是菜市场吗随随便便都可以考进去?你们这些评论的小屁孩,身边有考上北大的同学吗,有的话去看看他们是什么状态好吗?高考还有40天了他妈的还在互杀,编剧是脑残还是当观众是脑残?
整部电影想讲霸凌又想讲高考还想讲爱情献身,但是一个都没有讲出来。我只看到了蹩脚的白夜行加嫌疑人x的献身的整合版,演员的演技还可以,但是剧本和导演?我就呵呵了。资本的力量太强大,豆瓣已经失守了。。。。
霸凌的题材是很好,我们可以走进迫害者和受害者的内心,可以讲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审判的过程和法律依据,出狱后对未成年人生活的影响。但是这部电影讲出了什么?扒开霸凌题材,内核就是流量明星飙飙演技,主题最后成了伟大的爱情献身?到底想讲什么?到底主题是什么?最后变成了东野圭吾的抄袭大杂烩。
素媛和熔炉推进了韩国修改法律,韩国虽然也属于大陆法系,但是受英美影响较深,无法引用例证那就改法。
国内关于校园霸凌的法律是空白的,只能援引《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归结为“小孩子不懂事”。
保护未成年人没错,但是心智早熟的反社会人格的未成年人,却可以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罪行。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用负刑事责任。
这种连主题都拍不明白的抄袭作品,为什么这么高的分?现在的审查制度,现在的年轻人的思想深度,这些背后的原因倒是值得深思。
这种电影让现在的孩子学到了:
1.遇到霸凌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可靠,你应该找个能打的男朋友保护你。
2.小混混虽然不学无术,但是他们内心是正义善良的,成为混混是因为客观的身世原因,所以可以跟他们谈恋爱。
3.男生们要能够为心爱的女孩子付出一切,哪怕是假装强奸别的女孩子,不用管是否会对被强奸的女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只要保护自己的女人,别的女人跟我无关。
4.失手杀人了千万不要惊慌,更不要自首,让你的男朋友处理现场,只要不留下证据,警察也拿你没辙。
5.被审讯了坚决不松口,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你看要不是因为影片过审需要女主完全可以不用自首的)。
6.跟杀人相比,高考更重要,我们一定能克服心理的障碍最终取得好成绩,自己的前途最重要。
7.霸凌者该死。
《少年的你》电影观后感5
我从挺早就注意曾国祥,算是半个粉,暑假去First一个小心愿就是见到他,不过我最开始对他是对于异性的喜欢。以前他不红,在一些香港电影里当配角,顶着曾志伟的光环还上过国内一个很傻的综艺《我不是明星》,和林子祥的儿子一样在里面格格不入。他参与最多的是彭浩翔的片子,我从《梦工厂》记住他,后来他参与《伊莎贝拉》等的编剧让我挺惊讶,最后也就是在让他成名的《七月与安生》里,曾国祥的才华完全展露。坦白说我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曾国祥能把安妮宝贝这样的剧本拍成这样,他足够称之为电影作者了。今天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里新一代的林岭东邱礼涛,与翁子光不同,就像“硬不硬”那段,他还是有彭浩翔的狡黠,所以他灵巧浪漫地藏起那股子劲儿,我希望没有改变之前的那版有着林岭东般的绝望黑暗癫狂,还原属于港片的暴力美学。
回到电影本身,前半段节奏极好,曾国祥把香港导演独特的空间调度与拍犯罪嫌疑片的经验运用到这里,而他又比许多香港导演甚至是大陆电影人都善于观察,对于手机、监控摄像头等媒介、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如“高考”“微商”与“表情包”“群聊”等亚文化把控十分精准,而且编排的非常自然,不像很多青春电影强塞进去的金曲、明星等时代符码,这些元素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与真实的暧昧感,这点可能有陈可辛影响,陈可辛绝对是最能把握时代最懂大陆的香港导演。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的校园暴力批判不止停留在对于个体或者群体的道德谴责,他像达内兄弟一样质疑社会,怀疑世界,他应该也是第一个敢在国内大银幕上质问“如果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你还愿意把孩子生下来么”的导演了吧。这一点就弥足珍贵了,大家都知道大陆青春片的水准,上一次看到专注校园的国内残酷青春片是《十三颗泡桐》了,《嘉年华》《过春天》对于学生身份的强调与采写是不多的。
作为青春电影,电影也有许多青春电影常见元素,高考、校服、金鱼甚至剃头那段都可以回溯至《女朋友男朋友》,但导演使用的技法是迥然不同的,手持摇晃的镜头、变焦、特写都增强了电影的动荡情绪,强化了观众的心理氛围,最后构建起破碎的青春。本片的声音设计、光线运用也不错,不同声音层次的响度失真和环境声音变化为陈念自闭又危难的青春世界增添了厚度,配合着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更突出了情绪色彩。
角色与演员的表演是实现这个文本非常重要的一环,角色塑造略单薄类型化,遗憾,但人物关系设置的不错,演员表演完成的出彩,那一刻特写镜头之下的___宛如受难的圣女贞德。但曾国祥可能太懂女性粉丝心理,对易烊千玺的角色过于雕琢,有些落得偶像剧的俗套,简直比着当年《天若有情》的刘德华来的,但他是适合大银幕的,有浑然天成的沉静气质与天然的电影脸,他让我看到了一些当年牯岭街的张震,如果表演再朴实自然一些,监狱那场戏嘴角的颤抖很好。
后半段节奏有些崩,不断增加戏剧冲突和情绪点有些疲乏,使得观众有些受戏剧连续性的约束,如不断的闪回。最后如果结尾可以不那么美可能更好,他们是少年的时候只凭爱与保护可以在黑暗里相依偎,可长大了,琐碎生活是另外一个地狱,不过那是另一部电影了。
希望小曾再狠一些再深一些再真诚一些,去掉一些聪明,来日可期,我期待着你。
补:想想《少年的你》包含电影的两种形态且不管是不是均衡。电影一种是卢米埃尔一种是梅里爱,整部电影是在现实主义基调下造梦,过分美好的骑士,过于精致的打光,过度浪漫的牺牲,而这些都植根于那样被放大的真实语境中。更或许,苦涩和甘甜,梦境与现实同在,这本来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电影本身。
看完过了两天,回头看自己这篇在看完回去路上写的文乏味无聊且毫无思考,但不准备删掉,保存自己的幼稚时刻。而且在冷却情绪之后,觉得应该降分到7分,我笃信我一直信奉的小津理论“电影以余味定输赢”,在情绪消散后,我已然没有想回味的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