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关键词: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
杨杰7 分享 时间: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1

  就像影片里所说的,他们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些普通人,前去执行任务。而且这里面的配音的幸存者都对战争这个概念感到很新奇。上战场前他们还是跃跃欲试。结果经过残酷的,地狱般训练,他们从男孩变成男人,同时也变得厌倦战争。

  影片不仅着重刻画他们的心理,还刻画了一战时这些平凡战士在战壕的生活,包括不少威胁是来自身边的,比如经常不洗澡身上有跳蚤,身边死尸变多了会有老鼠。细节刻画的特别好,还配备英国片常有的冷幽默。

  在影片修复上,彼得·杰克逊也是花了大功夫,先是上了一战战场后画幅变大,然后就是画面也变成彩色的,修复的如同实实在在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而且配合一些声音,包括炮弹的声音都是用一战原来的武器模拟出来的。没有被影像录制的战场打斗用war illustrated里的铅笔画和画外音让我们联想当时野蛮厮杀带来的残酷。真的是额外衬托和平的可贵。

  《他们已经不再变老》真的是用技术让一战的战场鲜活起来,希望国内能引进。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2

  1.我对一战的了解仅通过以往会考课程裡的西史字面课本。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的战争通常都是二战,比如电视剧兄弟连、电影敦刻尔克这种。要说有甚么我看过的作品跟一战有扯上关係的,可能就只有唐顿庄园,还有之前在网飞看的关于英国王室的纪录片,提及到英国王室就是在一战后将德国姓氏去掉改了姓氏的。

  2.战争的残酷,比平时大银幕裡的电影可能要更残酷和噁心。电影裡是有很多血腥的镜头,但可不会有真正的尸体这么恐怖。作为一个高中没选修过生物课连老鼠解剖都没见识的文科生,我竟然能看完这极度真实的纪录片也是挺厉害的。

  3.看到豆瓣上有认为这片子美中不足的点在于没对于战争背景成因等等作介绍,这我也承认有,但在欧洲来说,大概是因为这种本土歷史知识太深入民心不需要过多科普吧,片子的重心其实是放在普世意义中战争对人的影响和荒谬和残酷,和这场是甚么样的战争其实没太直接的关係。有的话,大概也只是片中人所说的,以前的战争都只是拿刀骑在马上砍,但随着科技进步,进入了二十世纪后,武器升级给战争带来了几何级数增长的恐怖和残酷。

  4.虽然我不算是真正的北影节影迷,但我很喜欢这种只要是北影节片子,完场后都会有低调鼓掌的这种自发性传统。虽然鼓掌的一刻我是在想这片子鼓掌合适吗,但将掌声认为是一种悼念和尊重其实也没问题的。也是给影片幕后人员的一种致敬。

  5.这片子的技术真的很神,虽然从头到尾都是旁白,一开始的黑白,到变成彩色之后,有一种迅速进入真实感的状态,因为通常看黑白片时你是有一种抽离感觉的,但黑白转彩色之后,那一瞬间你会意识到这是真正的歷史纪录片。3D感给真实感加成。

  6.这可谓真正的反战纪录片。人命在洪洪的歷史巨流前不值钱。但在这年头,想当一个和平主义者,也要冒着被骂圣母的风险。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3

  他们不再老去,因为他们的青春葬送在离家千里的前线。

  备战前和终战后的片段是黑白的,只有战期的影像被填上色彩,象徵在战场上的他们过着与故乡的人们脱离的年月。

  最令人难过的是看到在痛苦边缘挣扎的年轻生命,和不知为何而战的前线士兵。英军如此,德军亦然。但是当面对纪录的镜头时,他们还是笑了。看到笑容与尸体的影像交错,还有他们把战争与杀戮形容成工作或游戏来说服自己的样子,我想若不是在战场上秉持着另一种价值观,真的难以在人间地狱自处。

  復员后的他们在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发现人们避免去谈论战争,也不愿任用煺伍军人工作,他们的经歷一般人不会明白,只能与拥有着同样经歷的人诉说,彷彿那只是属于某部分人民的噩梦,旁人无法理解。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战俘。煺役军人回忆到当时他们要俘虏德军士兵时,那些与他们同样年轻的士兵举起双手,脸上却是解脱的表情。他们非常配合地登记与交付装备,甚至还协助搬运英军伤患。其实不管是哪一方势力,他们都知道对方跟自己一样,是迫不得已的互相厮杀。

  还有影片中让人无法不注意的另一细节是关于英军士兵在战场上还是会尽力保持喝茶的习惯。我想在越恶劣的环境下,若能维持一件简单又能让自己感觉还是维持住了日常习惯的某一部分,对于平復心灵也是至关重要吧。

  /桃园统领的小厅,四女叁男的观众。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4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第一场观影,献给了纪录片《他们已经不在老去》,去年是一战结束100周年,一战时期也是电影刚刚诞生不久,还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那时候的设备还只能是黑白也没有声音。我们在听那些老兵的口述史以及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3D效果,实际上是在和另外一个时空建立一种联系。影片内容也是在平实中感受到震撼。

  人类首次运用了摄影机记录战争是从一战开始,在战争期间,诞生了浩瀚的胶片,导演彼得·杰克逊将这些海量的素材剪辑成了这部99分钟时长的影片,片中没有将军,没有统帅,只有一群又一群的士兵,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他们面对着镜头露出了羞涩的微笑,背景声是老兵们,回忆的声音,仿佛就是镜头前那个人生动的倾诉。对黑白影像的上色,让这些百年前上战场的人好像离你的距离很近。

  影片的结构,基本是按照时间线索,分为战前动员,战争准备,上战场,人类第一次动用坦克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回到家乡。讲战争场面的部分,被导演克制的只占了相对较少的篇幅。更多的内容来自于士兵们的日常,每天面对的是食物的发霉,积水,烂泥地,和老鼠做斗争。坐在木排上上厕所,结果木排倒了,在上面的人都掉到了坑里。在战场上待四天,才能换防休息。片中最好辨认的是苏格兰士兵,他们穿着苏格兰裙,以及出现他们镜头时响起的苏格兰风笛声。影像让书本上一句句生冷的文字活了过来,这种冲击力是不容小觑的。

  最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影片中真正使用的技巧并不多,导演的功力集中在音画素材的选择以及剪辑方面,其中有一个段落,导演用了几组蒙太奇的手法,前一秒是一位士兵的微笑,而下一个镜头一位士兵横尸战壕,反复的出现,导演一方面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也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你看,普通个体得讲述,让这场战争的无意义性表现的愈发强烈。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有一名老兵看到俘虏的德军士兵时说的那句话:“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被困在制服里。”,一战对于交战国双方来说,都是灾难。虽然影片只是英国一方的视角和讲述,但是,这句话让我们能够理解导演为什幺不再去找德国方面的口述的塬因,另一方的故事,又有什幺特别呢?告别家人,远离故土,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战争与和平,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位于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收藏着历次英军对外战争的资料,其中共有1.2亿英尺的电影胶片和超过6,500小时的录像带;600多万张相片、底片和幻灯片,以及约32,000小时的历史录音带。

  《好莱坞报道者》评价称,“这是感人且难忘的案例”,《The Playlist》评价该片是“深刻的人生”,《Film School Rejects》的评价是:当场心碎。

  片名,“They shall grow not old.”是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曾在《谨献给阵亡将士》。

  他们不会变老;

  岁月没有留下沧桑的痕迹;

  每当夕阳西下,朝阳升起,

  我们都将纪念他们。

  科普一些知识:

  第一场“看得见”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像记录。历史上第一位战地摄影师英国人罗杰·芬顿却是在1855年带着刚诞生不久的相机和暗房奔赴克里米亚战场战场。

  BBC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做,《战地摄影师》,里面描述一位参加太平洋战争的摄影师时说:“影像留下来了,摄影师却牺牲了。”

  鲁迅,其实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战地纪录片观众。在他的名篇《藤野先生》里,是这样描述的。“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部纪录片,让鲁迅清醒的认识到,国人的病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只是麻木的看客?唤醒国人,中国才有希望。没过多久,鲁迅就离开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到了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人,筹办文艺杂志。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1723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