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5篇_观《决战中途岛》有感(2)

关键词: 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
杨杰7 分享 时间:

  第二个是杜立特和他的队员们驾驶着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因为担心被日本人发现,因此航母不能再继续前进,不得不在距离日本本土650海里的地方让杜立特起飞。老实说,杜立特空袭是一次形式大于实际的行动,但它毕竟意味着美国人第一次轰炸日本本土,对于提振美军士气、鼓舞国民斗志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距离过远,杜立特他们很有可能在中国东海上空就油料耗尽,最后掉到海里。面对未卜的前途,杜立特第一个起飞,此时一阵大浪扑来(影片里海上是风浪状态),将杜立特的飞机完全吞没,但随后B25便冲破了海浪的阻碍,一飞冲天直上云霄,个人认为,这象征着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

  最后一个,是山本在杜立特空袭后把自己关在舱室里沉思,此时室内没有任何光源,只有舷窗透过一缕阳光照在地板上——尽管取得了珍珠港的大胜,但山本仍然认为不可能打败美国,最好的结果就是通过一连串的胜利逼迫美国和谈推出战争,这束光正代表着山本的挣扎。此时,昏暗的室内山本的眼睛是第二明亮的物体,就像猫科动物的眼睛在黑夜里闪闪发亮,仿佛是捕食者下定了决心,锁定了下一个猎物。

  4.扑面而来的细节和真实感,以及对敌人的尊重

  缺乏对敌人的尊重,这是中国抗日神剧里经常被大众抨击的一个点。假设日本鬼子都是不堪一击的酒囊饭袋,他们又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在东南亚和印度支那追杀得英国人狼狈逃窜,乃至在太平洋战场上一度占据优势的呢?

  在这一点上,美国电影起码做到了对敌人的尊重,不去刻意地丑化日本人。

  这部片子里对于日本士兵的描绘非常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飞行员在飞机中弹起火、自知必死的情况下高喊“为了天皇陛下”冲向企业号的桥段,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和山口多闻(山口多闻是真正崇尚航空兵使用的日军将领)身上。

  见到美军飞机必死无疑,想要冲撞日军航母却失败时,南云也会坦然承认敌人是真正的勇士,在飞龙号已经无法挽救的情况下,并未受伤舰长山口多闻决定与舰同沉(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悲壮,但是值得商榷,类似舰长、飞行员这一类的高技术兵种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却下令自己的年轻部下必须撤离,罗兰基本上完整地还原了这个细节。

  顺便说一下,这个部下就是之前在将棋推演时提出“美军航母有可能不在珍珠港出发”这种可能的那个。

  还有一点,中国百姓的确为了保护杜立特等飞行员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影片里日本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百姓为了掩护飞行员们转移而被折磨和屠杀,随之而来的还有日军的疯狂扫荡,最后降落在中国的70名飞行员有64人都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返回了美国。

  5.接下来说说我认为这部电影美中不足的地方

  题目里已经提到,这部片是给二战爱好者的一次狂欢,因此它的观影门槛显得有些高,你固然能从片头的封闭式舰艏和上层建筑来确认第一艘映入眼帘的航母是美国的约克城级,并因麦克拉斯基、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哈尔西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获得双份的愉悦,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所能获得的的观影乐趣会因为不够了解这段历史而有所折扣,视听体验更多地来源于直接的海空碰撞,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路人缘不是太好,历史片拍出了粉丝向电影的既视感。

  第二个是用于调节气氛的文戏穿插的不太好,这点有些奇怪,我说不上来是文戏本身的氛围有些不对劲还是能体会到一丝丝的说教意味,亦或是其他的什么,但总觉得文戏拖了整部电影的后腿。

  第三个是罗兰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几乎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到珍珠港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交代了,个人猜测其目的在于表现中途岛战役的转折作用,但这样一来,哈尔西带领企业号出征马绍尔群岛的部分就完全可以拿掉,或者是简单提到,拿出一点笔墨来勾勒一下其他内容,比如珊瑚岛海战里列克星敦的战沉。

  最后一点是遗憾,没有3D和IMAX,否则这个视听体验还能再上一层楼。

  综合来说,我给7.5到8分,四颗星没问题。

  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4

  就战争场面与真实性而言,本片优于《珍珠港》和《敦刻尔克》,大量鱼雷机和轰炸机俯冲投弹的场面十分逼真,观众仿佛置身于飞机之上,迎着日军的防空炮火迅速下降,每一刻都有中弹坠海的可能。但是表现方式上,本片不比《珍珠港》煽情,不比《敦刻尔克》深层次。除刻画战争之外,爱情、家庭、战友、上下级关系、敌我之间关系、友军之间关系亦面面俱到,想讲的太多,其实只需突出战友深情和彼此信任即可。而在信任中,对破译日军电文的采用态度才应该是这场战役或者说这部电影的重中之重。

  因为电影严格地还原了二战中这次具有转折型意义的战役,所以情节方面四平八稳,几乎没有创新或者演绎的余地。可能是导演怕观众对背景不够熟悉,电影按时间顺序先聚焦日军偷袭珍珠港,再简述美军轰炸东京,利用一半的片长铺垫蓄势之后,才拉开中途岛战役的大幕。与其说这是一部热血燃烧的战争电影,不如说这是一堂注重细节的历史课。

  需要表扬的是,本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我以为最顶尖的那些飞行员是稳如泰山的性格,没想到主角dick best是个“高傲自大”的“喷子”,他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嘴巴逼叨叨逼叨叨,实际上驾驶飞机的技术比嘴上功夫还要过硬,不仅视死如归,责任心还特别强,看到最后对他是满心敬佩;我以为情报分析师是那种仪表堂堂、眼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形象,都像片中layton那样,没想到最牛逼的那位joseph rochefort一副没睡醒的样子,领导面前穿着睡衣和毛绒拖鞋,领导没来的时候他还在吃药,而他的很多同僚竟然来自军中乐队...也许,joseph rechefort和dick best一样都是行业中的“疯子”、“怪人”、“异类”,他们似乎都不那么招人喜欢,可恰恰是他们成为了战争的英雄,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四平八稳的人,还真不能创造历史。

  综上所述,本片给个四星,7.5分。

  2019《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5

  日本人在上世纪70年代和美国人合作拍了两部反映太平洋战争的电影,分别是《虎虎虎》和《中途岛之战》。《虎虎虎》尽管有各种不足但是成为了一代经典,中途岛之战则受制于预算成了狗尾续貂之作。

  中途岛之战不好拍原因在于,美方没兴趣总结(传统不重视胜仗)日方从上到下都在隐瞒编造事实,所以拍成影片自然是让人云里雾里。熟悉历史的感觉漏洞百出,看热闹的觉得太烧脑。其实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抛开历史,探讨人性,像美帝拍的《珍珠港》帅哥美女一顿胡闹,又热闹又好看,至于历史who cares!

  这次博纳投资拍《中途岛》我就不懂了,是为了回忆中美并肩作战的友谊(杜立特),还是警示日本人的凶残?还是为了给90后们普及一下历史知识?

  从史实角度看。杜立特飞行大队,大部分(8架)去了苏联远东地区(美国人不傻),一部分被共产党游击队给救了,一部分成功到达国统区。去苏联的事情电影根本没讲,搞得好像所有飞行员都是中方救的似的。日军沉没潜艇上的紫色密电被美军缴获是日军密电的关键所在,日军私下违反规定,延长使用本该4月份作废的紫色密电到5月底,导致美军破译了日军绝大多数密电和中途岛的初期作战计划,这个影片里也没讲,搞得美军也有个图灵似的牛人,独立破了日军密码似的!第三,二战攻击航空母舰的战术没有任何讲解和提示,为啥美军拿着炸弹炸航母,南云非要把炸弹换鱼雷才去攻击航母呢,搞得南云像个白痴似的。第四,著名的利根号侦察机事件,完全没有提,这可是源田美津雄认定的日军失败的罪魁祸首呀!要是利根号按照计划弹射侦察机,日军就可以在收到永友丈市请求再次攻击中途岛前知晓美军航母,鱼雷管炸弹,炸弹换鱼雷的闹剧就不会发生,日军可以提前一个小时攻击美军航母编队呀!(当然这是源田大佐的意淫)缺了这么多重要的事件,这部片子基本就是看热闹的水平。

  从回忆中美友谊的角度看,影片一开始就编造了山本警告美国人不要把日本逼到墙角,还花了一定篇幅展现杜立特被我党游击队救获,目睹日军轰炸平民的暴行的场面,不瘟不火,还没美国人拍的《珍珠港》描写的我党游击队员冒着日军的机枪扫射,不顾牺牲,勇往直前解救男主角的场面正面呢!反正编剧完全不合格,应该送到博纳总部学习几个月。

  从警示日本的角度,完全看不出山本五十六的狡诈、大将风度,山口多闻的勇敢,筹划了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战役计划的黑岛龟人压根就没看见,出镜最多的就是一个脑残的南云忠一(人家好歹也消灭了英国Z舰队,横扫印度洋,能力还是不错的),猥琐到极点,连美国人都崇拜的源田美津雄。山口多闻替代井上成美成了山本五十六的知己了!无语呀!中途岛海战日军第一波次攻击和美军飞机的交换比可是2:40呀!影片中无畏式竟然能把零式战斗机打下来,日军飞行员要有多菜呀!

  把战争初期的日军精英拍成这个样子,绝对是抗战神剧的水平呀!总而言之,一个字 “烂”!不值得看!


相关文章:

1.2019《决胜时刻》电影观后感说说

2.《双子杀手》电影观后感说说

3.《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说说

4.《老师!好》电影观后感说说

5.2019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说说

17371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