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5篇_观《南方车站的聚会》有感5篇

关键词: 2019,电影,《
景清10 分享 时间:

  《南方车站的聚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武汉,在这个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的城市,胡歌饰演的盗车贼周泽农在于对手团伙的火拼中意外枪杀了一名警察,警察为周泽农开出了悬赏30万元的价码。而关于观看《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影评【1】

  城市漫游者的异托邦

  当刘爱爱与周泽农相继走过背景板搭建起的都市景观,松松垮垮、沉默寡言,俨然是两位“城市漫游者”。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观测现代都市并阐发了”漫游者”(flaneur)这一概念,而在21世纪中国的城中村中,漫游者经由重构与经验的再适应,呈现出完全不同又暗暗相合的生命质地。

  从小偷大会开始,周泽农就是介入又疏离的。镜头在疏离时保持沉稳,在介入时采用流动视角、景别快切。城市漫游者与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间离关系,他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城市,而是游荡在城市边缘的“陌生人” [1] 。更重要的是,漫游者们的足迹——广场、火车站、家具城、野鹅湖、小面馆,串联起了独特、异质性的城市空间;漫游者的身后与周遭——未经虚化的霓虹牌匾、镜头毫不吝啬的视觉滞留,主观创造出了一种超现实。在异托邦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人物被融化了。

  身体的步行修辞

  城市漫游者的漫游,具体表现为身体步行的呈现。周泽农的踱步、与刘爱爱两人的踱步、以及广场追捕后,视觉延迟于便衣身影的霓虹鞋子,共同构成了影片对步行的聚焦。如果说腿部以上的身体定义了人的面貌、阶级、地位,那么当镜头对准身体的步行时,阶级的区隔、好坏善恶之分,就仿佛溶解置换在同样的空间里了。警察与盗贼——不仅在开全员大会时是同构的,在步行时亦与栖身的城镇社会间相互指涉。通过步行展现出的行动——行为是透明的,心理却是不可捉摸。对于筒子楼中逃亡的周泽农来说,逐渐变大的影子外化了他此刻遭遇的困境,而对于注意到这一幕的观众来说,通过滞后的行动的总和可以缓慢地透视到他的内心。这颗黑色的野兽的心——在黑夜的呼吸中吞吐着柔软的、点状般的光芒。

  像一只年轻的海豚

  步行生产出的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动物园:在这里捕猎者和被捕食的对象被放置在同一空间里,互在暗处,捕食逃亡。周泽农困兽之斗的趣味性在于身为被捕猎者却拥有一双猎人的眼睛,我们无法得知他的内心活动,但能从透明的、预示性的行动中,感受到一种深潜的、寓言般的悲剧性,包裹在绝望的浪漫主义中的泽农,如同意大利黑手党家族里不得志的小儿子,又像中国古意中孤独忧郁的侠客。恰如其分地,胡歌为电影提供了一种中性的表演:演员与影片相合的气质构成了油画的形体,色彩由未经虚化反而着重表现的环境补充;中性的表演内置于霓虹声色,同时环境映照为人物内心的外在呈现。当隐忍克制的铺垫迎来非常有冲击力的时刻,泽农吃面那场戏好像是想活的,然后就戛然而止。在完全日常化的场景中,暴力完全自然地盘桓过来,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Here we are:我们的「这里」

  夜的视角在枪声中结束,结尾迎来昼的视角:刘爱爱与杨淑俊,两个与泽农千丝万缕的女性在共同淋过一场雨后相视一笑,仿佛缔结了胜利同盟。然而映后的桂纶镁却提出了结局的暧昧性。清晰与均衡同在之外,影片在某种背弃的代价中依然晦暗涌流。前头没有什么路,身后也没有什么值得的过往,她们在“这里”走着:同罪同罚而不得不继续漫游,全身刮得瘠薄只余一层的人们,如城中村一样“当众孤独”。一如当电影最后响起《美丽的梭罗河》时,仿佛这三个人是在一起的。然而胡歌的歌唱温柔又这样疏离,跳脱又戛然而止,是这般,不属于大地也不属于天空。黑夜里没有过去,白昼里也没有未来,顺着风筝线,我们触摸城市的骨骼,找到的是一种属于当下、属于“这里”的体验:Here we are——我们曾经在这里。而电影让人防止遗忘。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影评【2】

  《南方车站的聚会》应是国内近几年最精致的一部电影,其最精致的部分在于对空间与场景的充分构思与想象。从场景与空间的构思、黑色美学的呈现以及电影调性的把控三方面而言,《南方车站的聚会》并不逊于刁亦男的前作《白日焰火》,延续黑色电影的探讨,并在几个要点中获得突破。

  场景与空间的构思是《南方车站的聚会》最具突破性的一个角度,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三不管的环湖城乡结合部,极尽混杂与破败。从城市人文规划的角度而言,这种地带根本谈不上社会场景,而大量现成的社会场景往往是大多数电影“拿来主义”的库房。把这样一个谈不上完整的场景空间玩出花样来,其实需要大量精细的布景及调度设计,从这些工作而言,《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精细达到了近年华语的新高。大量破败巷子、围楼、动物园、公路、工厂、市集、餐馆、车站、荒地、野湖构成了野鹅湖的主要场景,如果只是纯粹“拿来主义”的使用,电影给人的精细感会大打折扣,在细心置景基础,电影在调度上的充分构思方才塑造了整体风格:荒诞中的生猛。

  在调度上《南方车站的聚会》让我喜爱的是这四点:首先最基础的是充分利用及制造场景的空间感及明暗光线来映衬氛围,场景设置颇具想象力;其次是运镜时在独立且混乱的破败场景中寻找贯通感,这与梳理电影人际关系有种对应;三是车辆与群演的走位安排来体现混杂性、营造持续的危机感,挑逗观众;最后是略微夸张的环境光色调,这种光调是缺乏城市公共照明的城乡结合部的自然霓虹灯照明,在电影中不分场合大量使用这种布光,映照出某种微妙的统一性,与电影整体基调契合。

  因为场景与空间上的某些特征,听到有许多批判消费国情、符号堆砌的声音。个人感觉不加思考的新闻片式堆砌可以谈得上消费,但若充分构思、纳入整体美学及叙事考虑,加以想象及发挥,其实是脱离社会符号意义的现实再创作,作为独立的艺术素材。

  黑色电影美学与电影调性可以放在一起讨论,这两者受创作者的经验影响比较大,感知与想象大于理解。从枪战、打斗等暴力场景呈现,影片中的暴力美学利落且充满想象力。调性与节奏上而言,电影基调的奠定的稍感慢了一些,但不影响整体呈现,影片放大了环境音(特别强调摩托车声,城乡结合部的声学符号)对情绪的挑逗。音乐相对则比较收敛,唯一用的比较重的是广场舞中的那首Rasputin,荒诞中带着点癫狂生猛的感官意志,其实那曲子便有奠定电影整体调性之意。

  演绎上,几位主要角色的个人气质实在太强,略出戏于所设之环境,剧作在人物塑造上的简练其实也并未赋予演员很大的演绎突破空间。该片各方面主要还是服务于风格化的表现,并在视听语言上获得了酣畅且精致的呈现。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影评【3】

  《南方车站的聚会》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胡歌的电影主演处女作算是让他在大荧幕上立住了。

  之前看到一些网上的评论后,以为这部影片是像《罗曼蒂克消亡史》那样刻意造作至极,为了制造风格而不管故事不求真实的所谓文艺片。

  看完发现彻底错了,这部影片非常接地气,而且有故事,有美感,可称得上是在烂泥一般的底层土壤里开出的美学鲜花一样的好片。

  故事讲的是胡歌饰演的偷车团伙小头目周泽农与另一个小头目因为抢地盘发生争执,被算计后仓皇逃跑时并误杀警察,进而被通缉的故事。

  被通缉的过程中,警察、算计他的小头目、妻子、皮条客、陪泳女怀着各自目的展开行动,整个故事层次丰满又充满悬念。

  故事中发生在社会最底层,在烂泥一般的生活中挣扎求生的底层人物众生相,让影片接地气到了极致。

  而精准的服化道和演员们那一口武汉方言的加持,则让这个电影中的底层社会显得异常地真实可信,绝不会让观众有出离感。

  但如果只有真实,就可能缺少亮点,显得平庸,而这部电影成功地在真实的基础上增添了不一样的美感。

  影片的光影运用非常有特点。

18241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