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篇
推荐文章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1
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评高达9。9分,从众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来一窥究竟。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现在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与友谊只有自己才能悟出,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己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可是越来越觉得这原来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特此推荐。
关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2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教育喜剧片。真的是很幽默,但是在幽默之余也让我感触很多。剧中兰彻显得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曾多次被老师赶出教室,但是考试成绩还是名列前茅。
我不禁想到我们是不是像病毒校长一样不顾及学生感受,只是机械的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只觉得课本上的知识才是唯一的答案。不会鼓励或肯定学生的科学用脑,否定学生的创新。现在我感觉自己只是顺应成绩在前的大潮,没有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
我应该好好想想这些学生真的需要我们的关心,我们的理解。就像我们班的史梦瑶每次走到老师跟前都是很害怕的样子,问她问题时都是点头或是摇头,不敢正视老师。我也尝试着和她沟通过,但是对于老师的害怕已经根深蒂固了。试想学生对老师如此根深蒂固的害怕,怎么能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尝试着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不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着走进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想学习。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关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3
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n刷的电影。因为这名字太难听了,我差一点就不会打开了。但是不妨碍你从中感受生活,收获感动。它会告诉你许多你知道但是从未直面过的道理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只看见它对愚昧刻板的教育体制的抨击。但是我认为,更应关注的是三位主角在此种体制下,不靠运气不靠命运的胜利。他们有着一份不甘于混沌世俗的本心,一份冲出牢笼的霸气,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无论当今社会的科技多发达,或者人类文明有多大进步,可我们依然生活在体制下。同样如此,有人碌碌无为有人反抗无果。很多人觉得推翻这种体制只能靠改革,此举无异于温水青蛙一样。一边等待着救赎一边在锅里煎熬。而体制的压榨并不能靠改革实现。关键在于认知本心和利用本心。
正如三位主角,在狭隘的体制中实现了自我,最后有了个美满的结局。前者要认知本心,后者需明智的利用本心。不然无谓的谈理想,会被残酷现实撕碎。
兰彻是位领路人,他或许照亮了前方的路,路途有几分凶险,人自知。不妨在路上告诉自己,All in well。
关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4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电影,我很喜欢里面的兰彻,不,准确的说是奉苏克·望杜,因为他提倡快乐的学习,大胆的去想去做,不管好坏,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的两个好兄弟:法涵和莱俱。他们在皇家工程学院读书,成为好朋友。法涵和莱俱两个每次考试都垫底,法涵从小就喜欢野生动物,想当野生动物摄影师,不喜欢机械,可他爸爸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做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为家里挣钱。莱俱被兰彻称为懦夫,虽然他喜爱机械,想当一名工程师,可他害怕明天有什么事情困扰他,因为他的家里有瘫痪的父亲,爱唠叨的母亲和嫁不出去的姐姐,他的家境很贫穷,可男方却要一辆车做嫁妆。他们三个被目光短浅的校长“病毒”称为傻瓜、白痴。这家皇家工程学院是传统的名校,可校长只告诉他们怎样拿高分,让家长们高兴,却没告诉他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这所学校是填鸭式教育方法,死记硬背,老师硬把那些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