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公开课》观后感450字作文(2)

关键词: 《非遗公开课》,《非遗公开课》观后感,《非遗公开课》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融入剪纸元素的少林功夫《象形拳》、拥有千年历史的侗族大歌《祖公落寨》、汇集苏绣、潮绣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顶级丝织技艺的服饰展演《锦绣中华》等非遗项目表演融合于清新雅致的田园场景、悠远空灵的袅袅乐声、轻柔妙曼的蹁跹舞姿,在精心制作、如诗如画的舞美视效衬托下,“多彩非遗”的美好主题展现得极具观赏性。

《非遗公开课》观后感5

为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央电视台将于6月8日20:08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公开课》在央视于6月8日晚播出。单位组织集体观看,看后让人为之震撼。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非遗文化是必须熟悉和热爱的。因为通过宣传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非遗。普及中国文化精神及中华传统文化精粹。

扶贫文化、宣传文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人的挖掘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非遗文化: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公开课》节目由董卿担当主持,以专家授课、传承人讲解展示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寓教于乐的“文化课堂”。

《非遗公开课》主要有 四大板块尽显文化魅力。“非遗点亮智慧”、“非遗引领时尚”、“非遗传递情感”、“非遗凝聚力量”,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田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几位老师用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彩讲解,完成了四段有主题、有气势、有情怀的主题课堂。

为充分领略非遗之美,展示内容涵盖了滚灯、口技、木活字印刷技术、苏绣、潮绣、云锦、侗族大歌、古琴、京剧、少林功夫、舞龙舞狮等1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意在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惊艳全场的舞魂《把酒问青天》首次登上荧幕,湛江人龙舞和遂溪龙湾醒狮传承人气势磅礴的《龙人天下》震撼人心。身穿苏绣、潮绣、云锦的模特伴随着霍尊的《卷珠帘》华丽登场,精美服饰秀尽显中国时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要得到保护与传承。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就得身先士卒,去宣传非遗保护工作,将那些快要灭绝的古文化,尽可能的保护起来,并得到传承。

2008年,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不仅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县被确定非遗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传统手工艺33人,传统音乐12人,传统美术21人,传统舞蹈12人,传统文学3人。

地方的非遗文化皮影、打铁花(铁芯子)、剪纸、刺绣、领羊;民族特色:爆炒羊肉、酿皮子、甜酒配等等。都已保护并继有传承人。

《非遗公开课》为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讴歌的是盛世华章,同祝的是中华大梦。歌颂大千世界,呈现自然美,抒发对祖国的爱,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博大空间。

《非遗公开课》观后感6

《非遗公开课》节目融合表演、体验、互动在内的丰富多彩表现形式,进一步加强了海外内青少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喜爱。与此同时,在“凝聚力量”版块,节目组邀请两位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外籍专家到现场感受中国的传统工艺。值得一提的是,1262岁价值连城的唐琴“九霄环佩”也再次登上央视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现场弹奏了一首《关山月》,重现盛世唐音。弹奏完毕后李老师介绍说,让观众欣赏悠扬琴声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古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另外节目组还从全国各地寻来十几套潮绣手法绣制的嫁衣,以及现代人利用云锦工艺,还原复制的清代乾隆皇帝龙袍,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云锦的华美和工艺的精湛。本次在以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方面,央视《非遗公开课》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和示范。

观央视《非遗公开课》后,我们认为:此节目非常精彩,真是大开眼界。进一步感受中国非遗美轮美奂,气象万千,观后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知识。更加认识到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心聚力、沟通世界,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新时代、新传承、新方法。《非遗公开课》用震撼的视听语言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保护中国非遗现实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关心非遗,坚守非遗,传承非遗之决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29215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