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参考范文(2)

关键词: 大国崛起,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15世纪,欧洲最早诞生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历史学家J:H:萨拉依瓦说过:12和13世纪葡萄牙的特点是:不是封建割据国家。

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

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却在战争中挥霍财富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世界舞台上的第一场大戏悲剧性落幕。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观后感5

从零基础将国家制度从资本主义制度转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艰辛苏联就深刻地体会过了。

苏联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一场风暴使的全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战时的余粮无偿征集政策继续推行遭到人民反对,促使新经济政策的出台。由此可以看出三点。

第一,人民的问题起先就是粮食的问题。吃不吃得饱这是首先考虑的。没有吃饱,就谈不上劳动:种田耕作,当班上工。如谢.叶辛院长所打的比方“当问题表现为需要一碗粥还是需要 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一碗粥。” 使人们吃饱了,才有后话可谈。

第二,政权的稳固在于人民的拥护,这又取决于人民的生活状态。政策变更因此着重于改变人民现在生活条件上的缺陷,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质。当时列宁为主的苏维埃政权,由此开放了经济政策,允许小私营经济的存在,而不是单纯由共有制组成。这样允许农民自己贩卖余粮,改善生活。这是当时唯一的道路,似乎是无奈之举,但后也证实了这样的方式的正确。这样的私营经济,不仅仅使得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又使得刚经历战争的苏联经济变得稳定,开始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在人民眼中是最为直观的,这样直观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民对当前政权更信任与更支持,间接影响就是政权的稳固。

第三,每一个政策是无法满足所有时期。战时的余粮无偿征集政策,到了战后恢复时期就无法再得到人民支持于推崇,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新经济政策迎合了苏联战后急需恢复的经济,又符合人民在一场风暴后生活质量遭到创伤后急需提高的情况。而战时的余粮无偿征集政策能够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但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且在人民的生活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余粮的征集并不能顺利进行,更有风险爆发另一场战争—平定内乱的战争。一些在借此机会拿起武器的富农足以证明这是可能的。所以所有政策应对一种情况而诞生,但对于另一种情况则须及时更替,以确保当前政策是合理的。

《大国崛起》观后感6

《大国崛起》观后感

这个暑假,我观看了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颇有感触。

它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其中使我印象深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在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在议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时英国国王信奉“君权神授”,厉行专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主权,同国王展开斗争。1688年,英国发生了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在《权利法案》的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同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多名举人“公车上书”,康有为等人还创办《中外纪闻》,宣传变法主张。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并宣布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一些变革。但是,虽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宣传变法主张的时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他们真正实施变法的时候,为了争取光绪帝的支持,所以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我想如果不是光绪帝的反对“君主立宪制”以及慈禧太后顽固派的阻挠,戊戌变法有可能成功,根据蝴蝶效应,中国在21世纪初有可能会成为一个developed country.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王权在法律之下,它的本质,其实是依法治国。

2937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