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编导专业范文
《霸王别姬》展现的是中国一个个真实的年代,讲述了从民国初期,横跨了国民党时期,抗战,解放,等一系列历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霸王别姬观后感,欢迎查阅!
霸王别姬 观后感1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青楼女子的儿子,注定不可能在母亲身边长大,小小年纪的他被母亲送到戏班师傅那里想学唱戏求条生路。可是舞台这种对身形态势要求这么高的地方,怎么容得下一个六指的孩子。为了他能活下去,母亲砍下了他的小指。
这个名为小豆子的男孩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戏班的训练生活艰苦乏味,尤其是在战乱的年代。师哥的出现和关怀给了新来的小豆子莫大的安慰和温暖。渐渐的,他也有了很多好伙伴。小石头的梦想就是成为"角儿"——然后吃很多很多的糖葫芦。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可笑的梦想,在那样一个封闭动乱食不果腹的环境下,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剩下的只有辛酸。最终,小石头拉着小豆子偷偷跑出去,吃糖葫芦,听"角儿"唱戏。然而违反纪律的后果是惨痛的,被师傅抓住后,小豆子主动站出来承受责罚,小石头却满脸泪花地把怀里揣着的一堆糖葫芦塞到嘴里,然后选择了上吊。
死人这种事情放在哪里气氛都是沉重的,即使是在戏班子里也是一样的。不过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是在那个年代被蔑视的行当,谁会一直记着这件事呢?这算是一个伏笔吧,在小豆子变成了程蝶衣,演出入场前对街上卖糖葫芦的人投去的看似无意,实则满是回忆和难言的感情的一眼,和这里形成呼应。十几年过去,太多都已改变,而那个孩子没能活到现在。
小豆子长得清秀,被安排唱旦角。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曲思凡,意想不到却又是必然的转折,给小豆子的人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到"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与其说是终于唱对了戏词,不如说是一种心态的改变和对唱戏全部地投入。人戏不分。
再后来,小豆子就成了名角程蝶衣,和师哥段小楼的"霸王别姬",成为京城里名气最高的场子。
不管是哪个时候,程蝶衣都爱着他的师哥,童年的依恋和安全感慢慢演化成了一种微妙而无比深切的感情。
"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然而段小楼和青楼女子菊仙相爱并结婚。程蝶衣的感情经历了从愤怒到抵抗到无奈的复杂历程,又值日寇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学生游行,局势更加动乱。
后来,段小楼被日本人抓走,菊仙为救段小楼前来找程蝶衣。一方面,即使有过失望和愤怒,但在程蝶衣心里其实一直深爱着段小楼,另一方面,在程蝶衣眼里其实是只有戏的,所以当日本军官邀请他去演唱昆曲牡丹亭的时候,他欣然赴约。
虞姬是真虞姬,可是段小楼显然并不是戏中的霸王。当段小楼被救出,蝶衣急忙迎上去时,换来的却是段小楼的唾弃。段小楼挽起菊仙走了,剩下蝶衣一个人面对日军嘶吼着的笛鸣。
时势造就命运,这个故事大概注定要以悲剧结尾。在建国后的那场大规模运动中,段小楼早就不是小时候那个敢作敢当冲在前的师哥,为了生存,他把曾经在戏班子板砖拍头的绝技用来忏悔,"揭发"上一秒还在执着地为他画霸王妆的程蝶衣是"敌人"。最终,兄弟反目,菊仙自缢,蝶衣小时候捡到的弃婴"小四"长大了,成为了批斗蝶衣的主力之一。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所有的大梦最终都醒了。"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虞姬终于从戏中走出来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他选择了真的自刎来结束这场或许荒诞不经却又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发生了的沉甸甸的梦,时代之梦。
霸王别姬 观后感2
《霸王别姬》所展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大,关于在某种环境里人性的张扬的一部电影。而艺术批评的任务,就是到作品中去发现、命名这样的人性概念。《霸王别姬》的艺术成功之处就是对于扑朔迷离的的人性的独特的把握。有谁知道人性是什么?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
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而在电影里人性是一种最原始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而社会也往往因为它的某种原因而“成就”某种人性,尽管我们常说那仅仅是艺术的,可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原先的小豆子成了程蝶衣,是因为他有了一种对现有身份的认同。小豆子“本是男儿郎”,在戏里却要做“女娇娥”,这种性格与行为的扭曲,造就了一个独特的程蝶衣。
在戏里“她”娇柔百态,俨然就是一个女儿身,那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的无限风情,无不透出一个假虞姬的真性情。在戏外所谓的“不成魔不成活”是他的戏在人性里的根植,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虞姬身份,同时也深深的把从小所依赖的大师兄,也就是现在的段小楼,真切的比作霸王。可以这么说在程蝶衣看来,人生即是戏,而戏即为人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程蝶衣荒诞的举止与行为,因为他已不仅仅是入戏太深那么简单了,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对人性的重新解读,这种解读的误区不仅仅是存在于他本身,而更多的是这个社会对他的人性的误区解读,以至于到最后当程蝶衣感觉到无法再做他的虞姬的时候,影片为程蝶衣选择了一个比较艺术化的结局,那就是保持他的纯真人性让他的生命嘎然而止。
人生如戏,有过一份感触,我们就会更加珍惜。
霸王别姬 观后感3
这部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热闹而又落寞,浓艳却又惨淡。历史与现时、真与假、善与恶、爱与恨,纠结缠绕,人世纷争。他是陈凯歌早期导演的影片,可以说是堪称经典,其中融入了人生,艺术,政治,历史,情感等多种元素,仍显得杂而不乱。这部影片改编于香港作家李碧华同名小说,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合作制成的影片,为陈凯歌赢得1993年度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被全世界认可的最高影展奖。影片所展现的京剧名角在期间惨烈的屈辱史,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的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两处情景最让我难以释怀。其一是段小楼结婚的那天晚上,程蝶衣放下剑跑走,段小楼追到门口的时候,外面有人喊:“日本人进城了……”紧接着便是浩浩荡荡趾高气昂的日本兵闯进城来,那种眼看着外人闯进自己的家中却无能为力的感觉,是怎样的一种屈辱与痛心啊。其二便是后来时期的那部分——那令所有中国人为之痛心的十年。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小龙套为了自己成角的梦想而不断地伤害着那个曾给予他重生机会的程蝶衣,段小楼为了自己能活命而供出蝶衣,逼死菊仙;再加上那爷,师傅,袁四爷等人物的丑恶嘴脸,莫不阐述了一个这样的主题:人总是为自己着想的,只要外界事物危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什么都可以抛弃,包括友情,爱情,亲情。
当然这部影片中最大的主题就是感情,片中程蝶衣,段小楼以及菊仙三人的感情纠葛。程蝶衣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他的一生在与世俗社会的对抗之中充满了孤寂与悲凉。他从小就挣扎在苦痛之中,被母亲送进戏班后,先是忍受断胼指之痛。尽管是胼指,但也骨肉相连,可为了挣个活路,必须断去它;一如他必须离开他的娘亲,没有退路。在鲜血淋漓的惨痛之中,他被按倒在祖师爷的香案前完成了入行仪式。最令他最难以忍受的是师傅让他学坤角,背弃自身的性别。执拗的蝶衣总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而饱受刀坯之苦。但他依旧不肯改口,一错再错,“这其实并不是‘错’,而是一种坚持,是对性别倒错的顽强抵抗——也是对他一生悲剧演变本能的逃避和抵抗。
”他甚至企图毁掉自己的手以摆脱唱戏的悲惨命运。蝶衣在学艺中一次又一次反抗苦难的人生,这种经历造就了他倔强性格和反抗意识,也造就了他的艺术功底,并使得他不得不认同和依恋这种充斥暴力的文化和社会。蝶衣在学艺的过程中,豪情仗义的大师兄成了他的偶像和保护神。久而久之,他对段小楼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依恋和期盼,这种依决不是狭隘的男女之爱。然而,这种感情与他对艺术的感情一样并不为世俗社会所理解。在段小楼的世界里,充斥底层社会的谋生智慧,他经常拍砖、拍茶壶为师傅和自己解围;作为戏班里的大师兄,他深谙其中的游戏规则,胜任和愉快地配合师傅。当段程二人走上从艺之路并成了名角时,他们对艺术便显现出两种迥异的态度。袁四爷来听戏时,蝶衣想得到其栽培,而小楼则想“让他听明白了,没他四爷的捧场,咱在北平也照唱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