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公开课》观后感600字参考范文(2)
推荐文章
青瓷修成是由八个各环节组成的分别是:配料,成型,修
坯,装饰,施秞和素烧,装匣,装窟。
还有女娲祭典: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3月18日举行祭祀仪式: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娲皇宫庙会,历史久远。
还有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人是徐秀常,它(紫砂)已经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了!
然后就是采茶戏了,他是2006年入选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菜腔是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如斑鸠调, 上山调等,其节奏活泼眀快,旋律优美抒情。
说完了文人件事来看看景泰蓝吧,景泰蓝的主讲是:常沙娜。
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综合了青铜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
它的传承叫钟连盛。他还有个徒弟,叫赵佳桐。是北京市四九条小学的。
景泰蓝说完了,来看看昆剧吧!它的传承人叫:候少秦,嗯空聚是2001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曲词典雅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还有很多哦,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我在非遗公开课里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呢!
《非遗公开课》观后感5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两个身着侗族服装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它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请欣赏!”只见几位侗族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逸骏有点不服气,想上去试一下。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接过芦笙,摆好姿势,鼓起腮帮,用劲吹了一下,什么声音也没有。他不信邪,再试了一次,终于吹出一声。大家都笑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哇!终于放出来了!”更逗得我们轰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没关系,练一年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的。”他不好意思地下了台! 今天,我们算是长了一回见识。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要了解它们,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们是我们怀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这些技艺没了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将是多大的损失。我们誓言:传承我们民族的技艺,让它永远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