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

关键词: 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观后感,流浪地球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流浪地球观后感 ,欢迎查阅!

流浪地球 观后感 1

  今天作文班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流浪地球》。

  电影讲述了太阳急速衰老,地球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人类在地球上修建了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和转向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在寻找新家园的路上,发生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中国宇航员刘培强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地球。

  影片当中最能感动我的就是刘培强和儿子刘启的对话。刘培强去太空执行任务十七年,他在对话中向刘启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并对刘启说:“当你抬头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时那就是我。”然后驾驶着国际空间站撞向木星,引燃了木星上的氢气,强大的冲击波把地球冲向了安全的区域,自己也光荣牺牲了!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也流下了泪水,我觉得刘培强是天下最“帅”的父亲!

  我们现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象过我们的地球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真的有一天我们也面临这样危害的时候,我们能像刘培强、刘启父子那样去拯救我们的地球吗?所以,我们现在要团结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不要面临那样的灾害,一起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通过这部影片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在生活中要低碳出行,多植树。哪怕当真正的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放弃希望。

流浪地球 观后感 2

大刘的作品还是一如既然的会讽刺人类的自以为是,这些叛乱者就像三体里自以为是的程心,最后的确过了下来,但你们做错了,并且以亲手害死这些拯救者。

最近《流浪地球》上映,全球票房已经到了46亿了,这说明很多很喜欢这部电影,这是对大刘作品的肯定,毕竟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大家还是对其充满期待。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喜欢,认为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是红色宣传的又一典范。最近可能看的视频比较偏向于爱国主义,所以我对这个电影是偏向正面的。可能是因为亲身感受到国家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看了些人物传记和爱国主义相关视频,我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看法有所改变。以前总觉得欧美的制度比较好,认为其政治清明,腐败比较少,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意愿,能够调侃自己国家总统,能对政府的行为提出批评而不害怕追责等。但现实中他们也有许多不好的方面,例如,美国标榜着人人平等,但美国华人在国会里有几个席位?最高法院有一个大法官是亚裔吗?想想最近很火的横扫奥斯卡的《绿皮书》为什么这么火,除了情节凸出,也因为政治正确。那为什么会有政治正确出现?那是因为美国现实生活中就充满着种族歧视,充满着不平等。就像宣传标语一样,因为办不到所以才立目标喊口号,如果平等自由真的像喝水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还会有人刻意强调吗。再有,美国说伊拉克有核武器,对他们发动战争,但最后翻遍了整个伊拉克也没找到,那么谁应该为这场战争负责呢,谁替那些死去的伊拉克人民讨回公道呢?英国说叙利亚政府军用了化学武器,然后对叙利亚各种制裁各种打击,现在他们自己的制作团队承认叙利亚政府的化武攻击是请的群演摆拍。这是犯罪呀!那些流离失所的叙利亚人民应该找谁负责呢?所以,现在我对欧美的态度也要持辩证的态度,不能因为中国自己有各方面问题,就将其他国家当作标准答案看待,我们有问题就一点点解决,不能只批评甚至消极的谩骂,要作出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流浪地球 观后感 3

 今天看了电影《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的一部小说拍摄的。以前对刘慈欣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略有耳闻,记得我们班长经常拿着他的《三体》看。故事讲的是地球未来的状况,由于太阳老化会吞噬地球,不得不从太阳系中逃出来,采用动力“搬家”到另一个星系。没想到地球在逃脱途中经过木星时候却犯了难,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引,从而偏离原轨道,引起灾害,人类竭尽全力拯救地球的故事。本片拍的特别像好莱坞大片,视觉效果实在是太震撼了!走出影院后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的地球拯救行动叫做“流浪地球”,意思是地球从此脱离太阳系,走上长久的流浪之路,就像一叶小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当中,直到到达另一个“太阳系”。一开始,对影片呈现的场景感到有点惶恐——那是一种落寞的白色,白茫茫的,是没有目的地的那种迷茫感,把观影的人都麻痹了。

  接下来的剧情还是很具感染性的,情节的承接渲染的很好,节奏紧凑。结合影片开头呈现的雪景一样,几十年后的北京破败不堪,一片荒瘠,零下八十多度已成了常态。人类不惜巨资在地球上建了一万个地下城——地下几千米的生存空间,供给给遇难的人,供他们及时避难。所以,能到地面上瞅一眼都成了难事。看到这里,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为影片中地球的惨状而痛心不已。

  影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贫瘠的,毫无生机的。由于迁徙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几十年后的地球表面已经不再适合人居住了,环境恶劣地惊人,让人可怕,毫无人活过的痕迹。只能在“地下城”中感受着麻木的、机械的生活,滴答滴答地,等待着自然规律的终结。

  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是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了十七年,做地球流浪的指引工作,即将面临服役到期而返回地球。走之前,他陪着刘启最后一次观星,指着木星告诉年幼的刘启说:“爸爸会变成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在天空中看着你。当你看到木星在你眼前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这是一个谎言,因为在北京处于逃离太阳的阳面,根本看不到星星。在影片的最后,这句话终究也只是个留下的念想而已,因为爸爸回不来了,最后自我牺牲变成了“星星”。

  影片中有些情节让我特别感动。记得主角的姥爷韩子昂在参与救援经过被雪覆盖淹没的上海市的时候说过:“在那个时候,人们根本不会关心太阳呀什么的,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那时候我赚不到钱,但是我每天都是很开心的,每天回家就吃你奶奶做的面,其实你奶奶根本不会做饭,她做的面呀,太咸了,可是我啊,一点都不敢剩。”这才是最滋润的小日子,不会为钱而活,但是并不代表活得没有意义,其实对于物质的藐视不是做作的表现。人类并不知道这个“毁灭”从何而起,或许是一次坍塌,一次火山喷发,一个物种的销声匿迹,只不过人类没有注意到而已——人类太注重所谓物质的输入,这才是最可悲的。其实地球早就开始了发出抗议的警报,然而无人问津,所以它撑不住了,生命迹象已化为乌有。

  然而,“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这是刘培强最后发出的感叹。地球濒临死亡,顷刻间会被木星吸引过去并且进行自行“解体”,很多人真的不忍心,在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当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紧要关头,所有人的沉寂了——

  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东西多自然好,但是真的把握地住吗?曾经以为地球是所有人永远的乌托邦,可惜没有人聆听地球的呻吟,人类只会不断地夺取,夺取,夺取,却从未感谢过馈赠给我们物品的那个被我们自以为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库。

流浪地球 观后感 4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31152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