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题材的电影观后感5篇(2)
今天,妈妈陪着我一起看了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小兵张嘎》。这部红色经典老电影曾经伴随着我的爸爸妈妈长大,如今这部电影也将影响我以后的学习生活,激励我克服种种成长困惑。原先听爸爸妈妈讲述,我对影片的主人翁张嘎子这个电影主角只有些朦胧的记忆,直到今天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才算是真正地对他有所了解。
影片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有个叫张嘎子的少年,他从小没有了爸爸和妈妈,只有和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查员老钟叔,奶奶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而老钟叔为了掩护乡亲们被敌人逮捕。此时的嘎子决定为奶奶报仇,然后再解救出老钟叔,于是嘎子哥揣着老钟叔给他制作的木头手枪,怀着一股子的“嘎”劲儿去寻找八路军。没想到在他真正遇到八路军侦查员罗金宝时,却误把他当成了鬼子的汉奸,用一杆木头手枪准备缴下老罗叔的真枪,不想却被老罗叔反擒,就这样不打不相识,嘎子总算是找到了八路军。
在八路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嘎子渐渐地成熟了,也变得更加坚强。一次在县城里,张嘎子正准备私自给奶奶报仇时,不幸被俘。可他一点也不害怕,虽年纪小小却会跟鬼子们斗智斗勇。最后他配合八路军战士将敌人的炮楼点燃,使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嘎子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八路军小侦察兵,也得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真手枪。嘎子虽然坚强勇敢,但是他必定和我们一样依旧是一个孩子,当然也有顽皮的一面,如摔跤咬人、堵小胖墩家的烟囱、私自藏缴获来的手枪等,闹出了很多的笑话……
看了这部影片我很受启发,影片里面的张嘎子不仅幽默搞笑、滑稽可爱,而且机智勇敢,遇到危险时也从不屈服,这种革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小朋友们学习。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战争硝烟,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衣食无忧、和平安定的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呀!在新时代下生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先辈们的教导,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好好学习,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装备自己。我想,观看完了这部影片后,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会时时想起嘎子哥和他的革命故事,处处向嘎子哥学习,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做个勇敢而又坚强的好少年!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4
这天,我观看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上学期,我们学过《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课文。学课文的时候,我认为张嘎不过是一个土里土气,普普通通的孩子,和别的帮助过红军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没有书本,更别提好玩的玩具了。可看完电影,我不再认为他是个土里土气的孩子了,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张嘎是一个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他顽皮、倔强,在生活中和别人一样,会为一件玩具而和小伙伴们争斗得不可开交,每天不是下河摸鱼,就是上树捉鸟,有时还会弄一些恶作剧来捉弄人。
一天,日本侵略者又来扫荡了,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掩护侦察员钟亮,张嘎的奶奶英勇牺牲了,而钟亮也被鬼子抓走了。张嘎怀着满腔的仇恨,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一次,张嘎和排长罗金宝一起执行任务,在城外装作卖西瓜的人。他心里既紧张又担心,害怕自己完不成这次任务。罗金宝远远地看见日本翻译官走了过来,心里便有了主意。他给张嘎使了个眼色,等敌人走近了,张嘎便立刻抓起半个西瓜,往他脸上一扣,翻译官顿时惊慌失措,趁着敌人惊魂未定,张嘎一个箭步冲到他背后,用他的玩具小手枪顶住敌人的后腰,把敌人的真手枪抽了出来,插到自己的腰间。敌人见大势已去,只有乖乖地举起手来,束手就擒。张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还不忘眉飞色舞地跟伙伴们分享胜利的喜悦。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拍手叫好,心想:“张嘎生活中的调皮、倔强、机灵劲儿,在面对敌人时,就都变成了机智、勇敢、镇定自若。”
还有一次,八路军对日本人在白洋淀的驻扎点发起了总攻。张嘎被鬼子抓走了,把他关在了炮楼的第一层。一位八路军战士披着棉被,勇敢地冲到炮楼前,点燃了炮楼外的麦秸秆。张嘎觉得自己是一名战士,就应该出一份力。他搬起一把椅子,把看守自己的汉奸砸得晕了过去,然后用火柴把一楼的楼梯烧着了,火苗顺着梯子呼呼地蔓延,把整个炮楼的内部都烧着了。枪炮声响个不停,张嘎随时都有被火烧死的可能,但他临危不惧。
终于,门被烧的倒了下去,张嘎用尽力气,走到炮楼外面,晕倒在地上。当他醒来时,他知道这次打了个大胜仗,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不仅为奶奶报了仇,还担当起了保卫国家,消灭敌人的重任。
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平、幸福,我们肩上的重任变成了建设祖国。我们要好好学习,在学习上的困难,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像张嘎一样,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还要养成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未来我们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5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是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本片曾获得多项大奖,同时也捧红了不少演员。一向想好好地看一下这片子。
以为从没有看过《红高粱》,但当我再次听到那狂放的将近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时,我才依稀记起,第一次看《红高粱》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什么都不懂得,只记得有一大片的高粱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随风起伏,一碗又一碗的红酒洒向空中,洒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与野性。
《红高粱》所描述的并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如果必须要把它凑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红高粱》主要是透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红高粱》后,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是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爱的地方。那机枪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姜文所饰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景里,那已不仅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的爷爷”,而是一个超现实的,有点神化的人物。那是展现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的追求。《红高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爱,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在影片里,无处不表现出了那种张扬狂放的原始生命力。比如开头那段搞笑的,很吸引观众的颠轿。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弱小女子,这构成了极大的反差。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在中国,这是不合乎情理的。还有,“我爷爷”的一泡尿竟然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然而,恰恰是这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把人们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古朴与野性,张扬与狂放。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
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于抗日题材的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