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抗日电视剧后观后感作文范文

关键词: 抗日电视剧,抗日电视剧观后感,抗日电视剧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电影观后感,欢迎查阅!

抗日电视剧观后感1

不见了往日的城市的喧哗、没有了尔虞我诈,我怀着悲壮的心情看完了《东京审判》本部电影梅汝傲法官出色的表现令在场的每一个同学赞叹不已。

其中的几个场景令我记忆由心。“啪”的一声,梅法官毅然地发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砸在地上,水花溅了一地,破碎的玻璃片分散在四周的角落里,永远也无法重合,这个举动震撼了在场的各国法官、也震惊了我们每一个观众,他用自己的决心表达了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非将战犯置于死地的决心。试问今天,有多少人有这种勇气,智慧敢于和强大的外国势力抗衡。

各国的出场顺序本无关紧要,梅法官竟为此争论不休,甚至以辞去法官职务为代价,最终使外国法官妥协。试问今天,已经有多少人能在国际场合为了这种所谓的“小事”和别人发生冲突,敢于站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曾智伟饰演的日本兵也很使我感动。国家正处兵荒马乱之际——长岛原子弹事件刚使日本人民损失惨重,国家首领又被送上军事法庭。每一个日本青年都对外国势力充满了无限憎恨,而他,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已下跪、切腹、甚至大骂日本军国主义,杀死自己的兄弟,与另一个日本青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明辨是非的精神在当今的社会中几乎销声匿迹。

有这么一个场景特别震撼人心:在一个小酒馆,当美丽的老板娘轻轻哼着日本民歌,带着对战后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她天性中的纯良翩然起舞时,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她于是那样倒下去,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萎谢了,春花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她那样倒下去了,满地的鲜血,她的眼中还有不甘,还有迷惑。这些,真实而客观,战争不仅害了中国人,同样也对他们的本国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所以这一场审判就更为重要。要向那些罪人们讨回血债的不仅是中国人,他们更应该向自己的国人有一个交代。在这场审判中,我们不仅要惩罚战犯,我们更应借此敲响警钟,要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看了电影《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我想,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和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这直撼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深厚的,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少年们。

爱国主义在各类教科书、媒体上已无数次反问,共鸣。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我很迷茫。记得小学去春游,同学看到路边一群说着似乎是日本话的孩子破口大骂,又记得在网上看到无数侮辱日本的帖子,感觉很悲哀。试问,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吗?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从未亲生体验过被别国人侮辱、残害的悲痛,上一代的是是非非似乎已离我们很遥远。而今,我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去指责外国那些对过去发生的事同样很迷茫的新生代,倘若我们是他们,会怎么想呢?怨怨相报何时了,上代的恩怨需要有一个了结,但决不是新生代的我们,我们不应生活在渗透仇恨的时代,我们应以健康向上的面貌来迎接每一天,这是国家所期望的。

相信看完这部影片,很多观众会重燃爱国之情,也相信很多观众也增加对日本人民的仇恨,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决不是影片所期望的结果。

爱国主义绝对不是无尽的仇恨,对他国的鄙视,而是要我们学习影片中梅汝傲法官在和外国势力交接中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在关键时刻站起来,大喝一声:“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抗日电视剧观后感2

一、震撼人心的情节:

1、中国军人以人盾肉弹炸日军坦克,那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血脉贲张。

2、被人低看的妓女为救学生顶替去日军营。那场《秦淮曲》令人感到一种玉碎前的心酸!

二、意味深长的细节:

1、教官捡到学生跑丢的鞋子,送去教堂。轻轻地擦一下,悄悄放在教堂门前。把那份爱心细心地表达 了出来。

2、剪发到13岁。铺陈的手法令人心痛!13岁前的纯朴,与13岁后的心碎。意在言外。

三、矛盾交织:

1、大的矛盾是日军杀人与逃难。

2、小的矛盾是:1)军人教官的隐蔽与妓女的冲突。

2)学生与妓女的冲突

3)学生与学生的矛盾,骂书娟是汉奸。

4)泰瑞劝约汉离开。

3、矛盾突转:化妆顶替的事刚刚搞好,却突然发现少一个人。(

四、人物刻

1、约汉由一个贪财贪色的人,变成一个守护、解救学生的神父。

2、书娟的爸爸孟先生,在别人的眼里是汉奸。可他帮助约汉修车、解救学生,也救了他的孩子。而他却死了。

3、日军长谷川一伪君子。先总是一副君子样。后来暴露他的凶狠副学生参加晚会。

4、小蚊子的自私与胆怯。

5、李教官的机智与勇敢。

6、弱女子以碎玻璃为武器。

五、台词的经典:

1、玉墨伤痛地说:过了今晚,我的身体就不是我的了。请现在就带我回家。

2.约汉、玉墨用简约的台词讲出自己的身世。

此片放映后,众网友的各种褒贬各种评论如潮,我不赞同也不反对众网友的评论。我只是从剧情到台词作一简评。

抗日电视剧观后感3

《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2000年在中国上映。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该片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电影根据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

整个电影给我极深印象的场景有三个:一,审讯花屋小三郎和翻译;二,刘一刀在长城上砍花屋和翻译但是没有砍死;三,影片末尾对马大三行刑。

电影的开始似乎是温情脉脉的。日本海军每日列队奏着海军军歌出巡,路过挂甲台村口时给等候的孩子发糖。然而转折出现在马大三和七爷的儿媳妇偷情的夜里。一个“我”,把装在麻袋里的日本军官花屋小三郎和翻译官送到了马大三手里,并命令他审审。审讯的过程完完全全的展现了中国式农民的狡黠和善良。马大三为了拉垫背的假说那个“我”是让整个村子帮着看管和审问。审问的时候,审问者和被审者之间的布帘儿,五舅老爷等人一字不落的记录,甚至连人称,句式,感叹词之类的都记录下来,给人滑稽之感。相对比,马大三为花屋和翻译借粮做白面馍和饺子,甚至不惜八倍相还,看到这儿,我以为这电影会是一个happy ending,但是看完整部,这个情节,就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这是后来花屋承诺换村民粮食的引子。

刘一刀是马大三他们请来行刑的。马大三被派杀死花屋和翻译,但是为了还没有出世的孩子,马大三把他们藏在了长城上。刘一刀自称是奉了慈禧的命令杀过谭嗣同的。一个杀过革命者的刽子手,在挂甲台这个暗示卸甲归田的祈求和平的村子,受被侵略者的委托,杀侵略者的代表花屋小三郎,姜文用这一系列的线,一个多余的字没有说,就表达了强烈的,恰到好处的讽刺意味。

全村被屠,马大三因送鱼儿回娘家逃过一劫。日军遵守承诺中日“一家亲”大联欢演变成血案,马大三被激怒了。他冲进已经投降的日本军营报仇,却被接收此批战俘的国民党军官判处死刑,由为他所救的花屋小三郎行刑。马大三的头被砍下之后,以他的眼睛为镜头,翻滚着看着刑场,国民党军队,日本战俘,围观群众,此时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剩马大三自己的呼吸声,眼皮眨了几眨,整个屏幕渲染大红色。马大三死不瞑目。

整个电影没有炮火轰鸣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谍战的紧张气氛。姜文从半夜接到“我”的指示,一点一点的铺开整个故事,串起整条线索,把日本底层军官和最普通的中国农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刻画的十分写实。

抗日电视剧观后感4

上周末,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鬼子来了》。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鬼子来了》的取意和表现手法是十分新意的。看完之后,我感受到了日本鬼子的极度残暴,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劣根性,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羞耻!

《鬼子来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与当地农民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对国人劣根性进行了深入揭示,演员极富夸张的高密度的对白以及丰富的表情,种种黑色幽默将国人的单纯与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天夜里,村民马大三和家妇鱼儿偷情,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一开门以后,马大三被一个人用枪顶着,拿枪的人让他看管两个犯人几天,并帮忙审审,还说如果有个闪失,或者让日本人知道,就会回来要他的小命,对方说完这些就走了,马大三被吓懵了,召集村里的男丁开会,并告诉他们说,如果有闪失,对方就会要了全村人的命,全村人的命,村民们只能无奈就范,经过审问,得知这两人一个是叫花屋小三郎的日本兵,另一是叫董汉臣的翻译官,日本兵小三即整日想死,但寻死不成,于是想要刺激马大三杀自己,就让董汉臣教他几句骂人的中国话,但董汉臣故意瞎编,结果小三郎糊里糊涂的认了马大山当爷爷,村民们终手等到了齐人的日子,却没有了通迅,可村子里每天都有日本兵经过,大家觉得非常危险,经过讨论,大家决定杀了小三郎和董汉臣,抽签决定谁干这件事,倒霉的马大三抽到了杀人的签,却不感下手,还偷偷的把两人藏了起来,但时间一久,村里的又还是发现了,大家开始吵了起来,无奈之下,大家让马大三去城里请刽子手,令人悲催的是马大三请来的两人一点也不靠谱,最后,人还是没杀成,经过半年多俘虏生活,小三郎放弃了了求死,让马大三放他回到家乡去并给村民们粮食。最后想要切腹的小三郎被他的队长拦住,原来日本天皇此时已经宣布投降了,这些日本兵却在收到投降书之后。残杀无辜的村民来发泄,没过多久,这些日本兵被集中到了俘虏营,而次奸董汉臣被枪绕,身负仇恨的马大三,找了个机会冲了进去,想要杀了小三郎,却在成后一刻被里边的卫兵拦了下来。

32020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