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五篇
推荐文章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主要反映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今天小编整理了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五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1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从解放战争硝烟中走出的志愿军将士,明知将碰到的是世界上最强悍的敌人、将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却为何能打出国威军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生命线作用。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如何把党中央作出的抗美援朝重大战略决策,转化为全军同仇敌忾的自觉行动,是志愿军开展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当时,全军上下开展了以“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为主题的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党中央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一致性,正确认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让官兵懂得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道理。正如志愿军第39军出征誓词中所写:“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战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虽然美军在装备上占有极大优势,且这种优势是“日军对八路军、新四军的优势和国民党军对人民解放军的优势远远不能比拟的”,但我们有政治上的优势,有党的领导,有祖国人民、朝鲜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士气高昂,兵员充足,完全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动员,打消了官兵“该不该打”和“能不能打”的思想疑虑。当时,全军部队近500万人中除了向西藏进军的官兵无法调动外,几乎人人自愿报名到朝鲜参战,国内也有3000万适龄青年报名应征。
“战场上哪里最需要政治工作?是前线!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怎么做?那得因战制宜。”上甘岭战役中曾任宣传科副科长李明天的一番话,简明扼要、切中要害,道出了志愿军战时政治工作的重点和方法。抗美援朝战场上,上有敌机轰炸,下有炮火轰鸣,政治工作的课堂大多在堑壕里、山洞里、坑道里,不可能坐下来“上大课”,只能见缝插针、随机应变,“一个苹果”“一滴水”“一杯茶”等小故事、“枪杆诗”,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志愿军提出的“打好出国第一仗”“立功去见毛主席”“多守一天多一分胜利”等口号,组织的“穿插立功”“孤胆作战立功”“狙击杀敌立功”等活动,开展的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三视”教育,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我宣誓,我们连是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连队,每个人都是一颗钉子,要牢牢钉在阵地上,天大的压力也要顶住……”硝烟散尽,初心依旧。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应为魂。当年的“松骨峰特功连”,已是今天的中部战区陆军某部3连,每逢新兵入伍、干部调入,都要组织入连仪式。誓词内容就是松骨峰战斗中连队指导员杨少成的临终遗言。这已成为连队一代代官兵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也是我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一个缩影。气为兵神,勇为兵本。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凝聚形成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永远是我们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的精神力量。
“战争是最出色的变脸师。”不可否认,与抗美援朝战争相比,现代战争形态已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的钢铁与钢铁碰撞,变成如今的芯片与芯片较量。未来战场上,如何做到像志愿军将士一样,面对如山军令,即使牺牲也要化身成钉、坚守阵地;面对强大对手,纵然倒下,也要化身成岭、守卫战场?昨日之史,今日之师。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人是战争的主体和关键的制胜力量,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两条永远不会变。从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强军兴军力量,不断创新改进战时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真正让生命线时刻紧随、始终贴紧任务线、冲锋线,我们就一定能够永远激扬“雄赳赳、气昂昂”的磅礴气势,创造更多战争奇迹,赢得更多铁血荣光。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2
今年是抗美援朝五十周年,人们终于想起了志愿军!
河南老家,河南邓州十林柳堰村,我的同族二哥孙正德曾是一位志愿军战士。
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见到他,他腿有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而且有哮喘病,说话时喉咙里呼噜呼噜的,一生未娶,没有子女。平时对人很温和,说话很腼腆的,连村子里的女人们有时也敢戏弄他,他很喜欢小孩子,跟小孩子说话,我们也喜欢跟他玩。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跟小伙伴们听他讲故事,我们都知道他去过朝鲜,打过仗,平常他总是坐在门前一张破竹椅上,我们围着他,每一次我们都会问他的腿和那场战争,他每次都讲到那次战斗和他的腿的故事:
“……美国人的机枪就在山头扫,咱们被压在下边,冲!冲不上去呀,冲上去一排,几分钟死光,冲上去一排,就象割韭菜一样倒下,派一个爆破手去了,没到边就打死了,派一个不行,派一个不行,到处都是死人,都是咱们的人呀!后来我对营长说我上,拼死上,抱起炸药包,从旁边爬,爬呀爬呀,子弹就在身边乱飞,反正是要死了,妈那_,老子跟你拼了……”
说到这里他就忽然从椅子上站起来,神经质地结巴着、重复着,温和的笑脸变的扭曲了,平日里蔫蔫的一个老头,此时充满了英雄豪迈的男子汉气概,语气完全变了另一个人,胳膊挥着,拳头骨节都响起来,粗鲁地骂着,而且毫无顾及大声咆哮着、呼噜着,几乎喘不来气、就要窒息了……听着他可怕的描述和他那张狰狞的脸,我们个个抻着脖子,瞪大眼珠子,一句话不敢说,紧紧攥住手浑身筛糠一样……
直到他最后说:“我一直爬到碉堡的跟前,把那炸药包点着扔过去,‘咚’一家伙……那狗日的们全完蛋了!”讲到这里,他就和我们就大声欢叫起来!欢叫着、大笑着,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直到这时他才好象喘过来气,可是我们好象还在浑身抖……
他说后来才发现受了伤……
他不知讲过多少次了,我们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但是每一次他都会讲的喘不过来气,我们每一次都听的浑身发抖……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3
鸭绿江畔,断桥挺立。锦江山下,苍松擎天。70年斗转星移,战争的硝烟已经慢慢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我们“最可爱的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却历久弥新,激励着我辈更加奋发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当我站在鸭绿江边,隔江远眺,脑海中浮现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冒着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浴血奋战的画面,看着眼前的大国盛世,不禁会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这股热血好像是一种养料,滋养着我内心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的时候更加有力量,让这颗种子在成长为大树时更加茁壮。这股热血也让我时不时地问自己,你有没有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你的初心、你的梦想实现了吗?
冲过高考的独木桥,19岁的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一个人来到了离家几千公里外的陌生城市—重庆。山水相隔的距离和几十小时的舟车劳顿并没有阻挡我求学的脚步,因为那时的我在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法治中国梦想的种子。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巍巍学府,屹立西南。曾经,西南政法大学就坐落在祖国的红色圣地—歌乐山脚下。我和同样怀揣梦想的同学们齐聚在这里,畅谈法治理想,遨游在知识的殿堂,为祖国富强而读书。幽幽歌乐山见证着我们的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热辣翻腾的火锅与青春激扬的气息结合地如此水乳交融,惬意、快哉!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成为了我们永远的追求。
用青春歌唱祖国,用奋斗实现梦想。一如法兽獬豸的执法公正,我们追求正义,我们坚强如钢。毕业之后,胸怀建设法治中国的梦想,我曾工作在执法检查的第一线,踏遍了辖区内城市和乡村的道路;也曾工作在代表公平正义的审判台上,庄严而神圣地敲响法槌;如今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检察官,胸前那闪耀的检徽涤荡着心中公正的热血。虽然工作几经变换,但是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信仰时刻滋润着我的灵魂。
如今的我已经走出大学校园十多个年头,没有成为在学校的模拟法庭上无数次演练那样的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每天更多的是坐在电脑前“码字”。有人说这是一份“苦差事”,有时看着那一份份文稿和一篇篇信息,我也曾疑惑,每天写这么多材料到底有用吗?但当我看到年逾古稀的老大爷戴着花镜努力阅读我们的普法宣传稿时,我的心头不禁一颤。我仿佛明白了什么叫平凡如歌、琐碎亦美,我要让更多的检察正能量和好声音传播出去,这便是我的初心和梦想最好的实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