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山大地震电影的观后感范文(2)
《唐山大地震》影评(四):姚晓峰赋予《唐山大地震》的别样情怀
如果说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如一剂猛药般给予观众心灵猛烈的撞击,那么姚晓峰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则像小火慢炖的营养品,这剂营养品不仅能疗伤,更能让观众在关注灾后人们情感重建过程中若有所思,后有所为。
有一句略显冰冷却不无道理的话说“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这句话说着容易,可是对于每一个经历了地震灾难的人来说,都是一道绝大的难题。每次地震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看到所有人都在出钱出力的帮助灾区人民,又有谁能不为之震动;看到汶川地震出生的孩子又在雅安地震中丧生,又有谁能不为之遗憾;看到无私的母亲总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予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又有谁能不为之感动。在这个“敏感”时候热播的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在平心静气的看过几集之后才真正发现,姚晓峰导演赋予这部剧集的是满篇鼓励人们坚强的正能量,而观众感受到的亦是真诚、温暖和对心灵深处的慰藉。
姚晓峰导演被誉为“治愈系”导演,无论是《叶落长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正在热播的《唐山大地震》,都能让人在演员的一举一动,台词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导演想要传达的积极向上的态度。相对于如今满屏的穿越、抗日等题材来讲,姚晓峰导演的作品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功效。拿《唐山大地震》来说,观众能明显感觉到姚晓峰对细节的追求和情感的雕琢,小登对王德清的感情、小达对小林的感情……尽管所用篇幅不多,但是这其中的感情挫伤和亲情修复却让人感同身受。
小登和小达自幼跟父亲的关系更和睦,可惜一场大地震却夺走了亲生父亲的性命。在之后的很多年,两个人不得不重新接受生活中的另一个“爸爸”。因为篇幅所限,所以冯小刚的电影版中,并未着重对此描述,而姚晓峰导演却深谙观众的情感所需,增加了王德清的内心纠结,我想这不仅仅是还原原著,更是在还原现实。一个人在地震中失去亲生女儿,又怎么能如此轻易的接受另一个女儿?正因如此,导演陈铺了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来化解这对非亲生父女的矛盾,直到后来的相依为命。导演在传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也在告诉经历了雅安地震的灾民,地震过后,也许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面临家庭的重组,人不能一味的生活在过去,活下去就有希望,活下来就要往前走。
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更加重视对原著小说的真实还原,也因为电视剧独有的优势,可以将震后人们的生活变化、心灵波动更加细致入微的娓娓道来,足够细致的剧情铺垫让剧集看起来更加完整、丰满。更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用偏文艺的手段再现了这样一场旷世的灾难,讲述对于这样一段历经磨难的亲情故事。文艺的壳让演员的表达更细腻,让情感的爆发更震撼,对观众的回味经久不息。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4
四川雅安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天灾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无能为力,那么渺小,那么脆弱……看着灾难过后,微博上人们彻夜难眠,各方人士出钱出力帮助受灾民众,你会觉得很感动,同时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伟大与心暖。
以前我们在遇到地震时,可能内心想要帮助,却不知如何帮起,亦或是无法想象地震过后人们会是什么状态。而在看了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后,我的最大感悟就是灾后家园的重建远不及心灵的重建重要。“时间可以愈合一切伤口”,但究竟时间有多长,要经过什么样的心理煎熬,这都是无法预定的。
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如今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很多人批评的说:这是趁火打劫,在伤口上撒把盐!我却不这么觉得,与电影版的《唐山大地震》一样,电视剧版的素材也是取源于小说《余震》,跟电影版不一样的是,电视剧版《唐山大地震》着重探讨的是震后如何治愈人心的作品。导演对于剧中人物的生活感情描写得更加细腻,也让更多人的了解到灾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更需要心灵的抚触,物质的满足并不是那么难,但精神的创伤一时还很难治愈!而当你看到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的阵容,佟丽娅、张国立、陈小艺、张涵予、许亚军、吴越、袁文康、朱铁等一众实力明星的联合演出,就会让你感受到圈内人对此剧的认可与支持!
之前就看过不少姚晓峰的作品,他曾执导过多部情感大戏,在业内享有“情感大戏专业户”之称。像《幸福还有多远》、《叶落长安》、《女人花》等都是具有浓厚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作品,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而其中“治愈三部曲”系列《叶落长安》、《唐山大地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品更是抚慰人心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而横看姚导的这些个作品,无论是婚姻还是灾难等大题材,不难发现都有着一个同样的特点:将各色人物本身的个性、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自我救赎的情节都释放得非常强烈。他是一位注重人物心理描写,以深入人心的故事来感染人心的文艺性导演。
对于80后而言,我们已是背负了厚望的一代,也曾是被认为脆弱的一代,这也许是为何“正能量”这词这么火的原因。生活的压力让人无处可逃,而在姚晓峰的治愈系电视剧里,关于婚姻和情感、幸福与心灵都为我们提供着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我们前进!就拿现在正热播的《唐山大地震》来说,细腻的拍摄手法,更注重于人物情感的铺垫,让我们更好的进入到震后人们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亲情之间断不了的纽带关系,真心让人感动。看了之后知晓真情可贵,更想要呵护自己的家人!这样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的片子真心推荐大家多去感受一下。
要说现在热门的电视剧作品,大概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了:婚姻、婆媳、抗日、谍战、后宫。但大多数作品都是粗制滥造,只求收视率完全不走心。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题材,可能会被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作品,一方面有电影版在前,另一方面这个题材有点大,拍起来有点难度。但姚晓峰却敢拍,并且从现在的作品来看他对整个剧的基调把控得相当好,也让观众们暂时逃离了那些只求收视的烂剧,体味真正的人间百味。而我也相信,导演在用这些细腻的情愫感染观众的时候,一定也温暖了自己。
现如今这样偏执文艺的导演非常稀缺,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姚晓峰这样敢于挑战潮流向自己想要的方向不断前进的人喝彩!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5
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7.8级地震,死亡人数24万。
那个年代已经远去了,但是年代划下的痕迹还留在人们的心头,那些长眠在废墟底下的同胞已经看不见飞在天空中的神舟号,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半截肢体的同胞再也无法完整。这是一场无法拯救的灾难,在灾难面前,人类总是显得如此的无能为力。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地震,死亡人数8万。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演变,也在不断地重复,在历史面前,人类也是无能为力。所以,历史和灾难总是分不清谁是谁的历史,谁是谁的灾难。历史记录得最多的,永远都是灾难。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之间34年过去了,今天是唐山大地震34周年纪念日,发点感慨,缅怀一下那个我陌生的年代和我熟悉的生命。
下面是《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无剧透,放心浏览。
前天,去电影院看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我太冷血了,又或者我真的够淡定,没有想象中好。我也只能说,是我期望值太高了,要是像《阿凡达》那样,完全没有期望值,它反而会给我大大的惊喜。《阿凡达》是我在去看电影前一天晚上我才乱选一部片来看的,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电影,结果被惊喜了。
但是《唐山大地震》不一样,经过媒体铺天盖地的评论,我刻意回避了很多剧透的报道文字了,但还是有一些对白我都已经知道了。开头的特技很好,但是对于也在电影院看过《阿凡达》、《2012》、《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些大片的我来讲,那五分钟,刚好算一个暖场的镜头而已。不过我也没期待它是一部灾难片,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灾难片,只有历史片。想看灾难片,去看历史片就完全可以顶替了,同样会看得你很难受。别拿《超强台风》这些片子来糊弄我说是灾难片,顶多是观众的灾难而已,我宁愿看苍井大姐我都不看它。
说回这部电影,开头看的5分钟特技,很好看,吓得旁边的真菜凉子连连惊叫,其实没什么,不就是灾难而已嘛,小灾死不了,大灾跑不了,都一样。电影其实还是很搞笑的,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哭,虽然媒体吹嘘这部片是催泪大片,分别列出了4大笑点8大哭点,我在那些笑点笑了,在那些哭点我也笑了。因为我乐观,我不哭,我只是感动地微笑。真菜凉子似乎比较入戏,在第一个哭点出现的时候,我就很及时地递上了一张纸巾。那些满地尸体,让真菜凉子觉得很恶心,但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我还怀疑自己职业是不是“仵作”。
感动是很感动的,但是还不至于哭,原因很简单,我找不到共鸣。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缺少一种共鸣,可能我是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所以电影碰触不了我最脆弱的神经,没有像《岁月神偷》那样,演进了我心里去。我唯一流泪的地方是看到汶川地震的军民鱼水情,各方各界齐救灾那个情景,那种无私的大爱,那种在灾难面前的民族气魄把握感动了。(没办法,我水瓶座的)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历史片,也不是一部灾难片,但是是一部很有诚意的温情片,所以,我不会傻逼地用还原历史真相,灾难特技欣赏这些要求去要求这部片,我只希望看完后,我觉得生活还是有希望,活着还很好,我很快乐。《唐山大地震》勉强可以做到,相比起我至今不敢看第二遍的《岁月神偷》,这部片明显缺少一种让我共鸣的情绪。
不过在众多商业片之中,《唐山大地震》还算是比较优秀的片子,只是我期望值高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