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六年级参考(2)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在这两个多小时里,我即害怕又感动,害怕地震时片中人们惨死的情景、小女孩在死人堆清醒的情景,画面的灰暗让我不禁想如果我在的地方也发生同样的事情的话,我会怎么样?影片刚开始时给我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情绪,我的神经是紧张的。但与此同时我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发生地震后,抢救被埋在地下的伤员时亲人们所做的决定,是那么的无奈和心痛!我想我会有段时间都忘不了当方登听到妈妈说:“救弟弟”时那绝望的眼神;忘不了李元妮背着儿子去医院时那麻木的眼神;忘不了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忘不了……

影片中的几句台词也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在李元妮吃饭时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那时元妮的表情是迷茫的,她在追忆也在回忆。我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很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但是依然觉得这句话很让人心痛,这里面蕴含的是怎样的含义和情感?!是怎样的情感让她说出这句话?内疚?还是思念?我不知道,但从她话语中我能再次体会到: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王登在和大师兄谈堕胎时说:“牺牲,你哪知道什么叫牺牲”——在里面包含了多少对母亲元妮的嫉恨和自己受到的委屈,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情感;在方登回到唐山老家与分别三十年的母亲见面时,元妮跪着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怎么不给我个信儿呢?!”——老母亲的意外和感动以及她内心情感的释放是那么让人揪心和高兴。还有很多经典的台词我忘记了,在看这部影片时,我想到了最近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很多事情我太过于执着!很多机会我放弃了!很多时候我错过了!所以我造就了现在的自己,让自己走进了一个胡同里,自己把自己困死!

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网上有褒也有贬,但我个人觉得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影片中所演绎出来的情感是让人寻味的,是让人深思的!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这也是我看了那么多的电影最想推荐的一部影片。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4

临近尾声的《唐山大地震》自开播以来一直有着不错的收视成绩,作为一部由电影衍生出来的电视剧,姚晓峰导演将这部电视剧打造的扎实丰满,整体表现的张弛有度、趣味横生,电影中删繁就简的爱情戏份和家庭戏份也有了更多表现,不但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赢得观众与角色的情感互动,引起观众关注到震后家庭重建与心灵重建的社会话题,体现其社会舆论引导的价值。

对于“主旋律”题材的《唐山大地震》来说,姚晓峰通过屏幕似乎并不单单只表达对一场灾难的记忆,在这部电视剧中,地震也不单只是三十二秒的一段特技,真正的故事在灾难之前就已经开始铺垫,也在之后的三十二年中延展,人物经历情感的重生,观众得到情感的释放,以故事本身的普世价值,来记录人类受到自然灾害的摧残之后,内心重建这样一个积聚人性和情感的故事,在如此浮躁的市场环境中,无疑有着质朴而强大的力量。

在这部剧版《唐山大地震》中,姚晓峰导演的切入点是信念,主题则是爱的坚守:母亲对孩子爱,男人对女人的爱,孩子对母亲的爱,这也是这部剧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亲情、友情、爱情在剧中融合,并且利用影像的艺术将“没有过不去的坎”这种朴实的价值置于一种温情的氛围之内,在自然灾害过后,让所有人努力,以使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通过理解而达成共识,充满温情,这正是“治愈系”的价值体现。

作为导演,姚晓峰有着较为传统的价值观,他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和对生活的感悟提炼,所以他的作品传达的核心价值,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宫斗、穿越、抗日等雷剧最火爆的时间,他能坚持自己的创造,是一件很有“情怀”事,也正是他的坚守,才使得这部剧保持了市场标准和制作标准,贴近生活才能打动观众,这种真情实感的作品必定会成为荧屏的主流。

除了对珍贵美好的情感记录,导演还通过小登小达经历的种种生活磨练,反映年轻一代唐山人的奋斗历程,两代人在困境中努力挣扎,最终走出感情与生活的桎梏,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品,《唐山大地震》既有时代的特征,也深刻剖析人性的多面,导演这种透过长篇剧集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非常值得珍惜。

在最后的故事中,阖家团圆的大结局让所有人物经历过的千辛万苦终于有了反馈和价值。被关闭的心扉再次打开,被记恨的情感因为谅解获得重生,离去的再次归来,破碎的得以完整,坚守的又再重逢,大灾之后收获的幸福便格外厚重,导演让一场经历了半生的挣扎,在母女两人关乎生死的抉择中完成救赎,正是这种具有“治愈”的情怀,让一个悲情的故事投射出反思的智慧。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5

日前收官的《唐山大地震》因其“治愈”情怀为观众所瞩目,这部由姚晓峰导演,陈小艺、张国立、佟丽娅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以地震为故事引,讲述的却是心灵余震,尽管都是改编自张羚的小说《余震》,但电视剧在心理重建方面的人文情怀有了更多展示,由《唐山大地震》观察姚晓峰的创作轨迹,从而也可以发现他的一些坚持,以及对“主旋律”独特的表达视角。

在姚晓峰导演的镜头中,“主旋律”并非只一味拔高,更多的是一种对普世价值观的表达,是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可以制造希望,也可以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是在物欲横流中的一次反思,也是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为残存的理想找一个喘息之地。而置入《唐山大地震》中,主旋律就是传递能鼓舞和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作为从摄影师转型的导演,姚晓峰更是深知做这一行的不易,初次做导演时制片方曾对他说“拍不好马上就换”,在这样的创作压力下,他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夜深沉》,姚峰经常会提醒自己,转型容易但能做好,难,正是这种谨慎,固化了他此时坚持对创作负责的态度,让他导演的作品更趋严谨,更能准确表达剧本意图呈现的效果。

而在创作过程中,姚晓峰导演对拍摄周期以及预算都有着严苛要求,必须按照计划进行推进,他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在开机的时候,跟整个剧组的人说一句:我一定会如期完成拍摄。这句话也总能在第一时间赢得剧组同仁的掌声,而在《唐山大地震》拍摄期间,除了如期完工,他们还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以不可思议的少量经费,完成了该剧在美国戏份的摄制,再一次体现了超强的掌控能力。

但其实生活中,姚晓峰甚至是一个异常低调的人,出了片场,他甚至极少向人介绍自己是一名导演,他喜欢乘坐公交或地铁出行,以便能感受到更多生活气息,而这些对生活的感触,总是能被一次次放入自己的作品中,成为和这个时代同步的信息。

正因如此,姚晓峰以及他们这一代导演心中,对于主旋律都有着自己的态度,姚晓峰导演的同学,沈严亦或管虎,三人的创作各有特质也互有交集,沈严导演的剧版《手机》同样是改编自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姚晓峰导演除了这部《唐山大地震》,还有一部和冯小刚导演《1942》题材重合的《叶落长安》,而管虎无论《斗牛》还是《厨子戏子痞子》都有着难以消融的“抗日”情结,从这些导演身上,都能找到对“主旋律”的表达方式,或轻松或严谨,或学院或另类,除了面对市场以及票房收视率,在创作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能够植入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价值观,则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从《夜深沉》到《头发乱了》,从《幸福还有多远》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叶落长安》到《唐山大地震》,姚晓峰从情感戏专业户到治愈系导演,一点点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一点点的阐述自己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这也是这次《唐山大地震》能在冲入收视排行前三并收获良好口碑的原因所在吧。

 

3494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