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2电影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 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观后感,苏菲的世界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题记

爱智慧(xd)到底是什么呢?

这两三天看了一部电影《苏菲的世界》 。看完上部的时候,完全是一头雾水。因为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zlygxd)

第二天才发现还有下部。于是继续断断地继续看完,看到后来,经不住拍手称赞,“妙哉”

其实如果是高智商的话,大概会从哲学角度来看着部电影吧!一部电影引发的迅速而投入的思辨,茶饭不思,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质问:“我是谁?”!!!(xd)

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本书的产生,似乎就是专门为了成为一本哲学入门书。

从最开始的基本哲学思辨“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到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间出现了很多哲学大家和各种名言。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但是如果这部电影只是用故事将历史连成串地堆积起来,就没有我现在的这篇文章了~(xd)

其实这部电影,一开始给我一种凌乱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前两个episode,故事一面那么真实,一面却常常出现虚幻而不合逻辑的事情。其实(xd)童话故事常常便是这样展开的,一面同平常生活般的描述,一面渐渐加入奇幻而不可思议的事情。来路不明的信,写好的精彩作业而且还带有呼风唤雨的功能,时不时出现的狗、、、如果说信是偷偷放进苏菲的邮箱中,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但是,没写的作业自己写上了,”远远超出当时时代科技的电视机“中的艾伯特除了能跟苏菲对话,还能注意到妈妈的到来,还有电影院里出现的有关”愤世嫉俗者‘的搞笑电影、、、这就开始不合逻辑地凌乱起来了。

一般情况下,童话故事的后半部分会慢慢地给这些不合逻辑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故事的优劣就在于这个解释了。《苏菲的世界》解释的非常高明。

精彩之处,从苏菲开始紧张地发问开始。

苏菲在湖边的小屋里面发现神奇的镜子,她看到里面有个女孩对她眨了眨眼睛。从零散地放置在桌面上的明信片和身份证得知有个女孩子跟她长的很像,而她叫” 希尔德 “,上校是她的父亲。还有若隐若现的的艾伯特。

一切都成了一个谜团。她开始着急地问艾伯特,语气急躁而担心。

苏菲开始隐约地怀疑自己的存在,

”你认为我们存在吗?“

”我猜我们是历史中的一个过客“

”如果我们真的不存在怎么办?“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主观和客观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那么灵魂和身体是明显不同的,而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不可分隔的联系。

”我们是否真的存在呢?!“艾伯特说”我思故我在,世界就是因为你的意识而存在,只有被感知到的东西才属于存在“

在故事里面的苏菲,有她自由的思维,她能见到色彩,感受事物,世界因为她的感受而存在,而她自己也因为思维而存在。

慢慢地,我和苏菲和艾伯特都意识到艾伯特和苏菲都是上校写给女儿的书中的虚拟人物。而我意识到,他们全部都是我所看的电影中的虚拟人物。然而,什么是真实?

每个人都必须对人生做出选择,这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苏菲勇敢地选择同上校做斗争,她尝试用次要人格的方法,她故意制造混乱,努力地从小说的世界里逃跑,来到希尔德的“真实”世界。看到故事的结局,终止在艾伯特激昂的演讲中。她知道她成功了。可是谁能说苏菲的世界就不真实呢?她走到希尔德面前,坐下,挥手,希尔德看不见。希尔德一家团聚共进晚餐,艾巴特想要偷一点酒喝,竟是连酒瓶都拿不起。

回头倒退,苏菲说,我们比他们还要活的更久,因为我们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存在。 这才真正画了个句号。

笛卡尔说,人类能够感觉到完美。

正因为上校是个不完美的人。才写出这样凌乱的故事,才有了故事巧妙的转机。

之前所有凌乱的故事情节, 完全没有费劲去解释。而是用了一种书中书的说法来解释了所有。因为苏菲并不是真实的,所以看到的东西,也不需要那么符合逻辑。又因为故事的进展是由上校创作到了什么程度绝对的,所有的故事都在进行中,之后都是未知而神秘的。这不就是人生吗?!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5

看电影前,首先我问过自己,一部电影能带给我什么?我非但没有看过原著,更对哲学提不起兴趣,如若能找个能让我认真看完这部冗长的电影的理由,我不想说是为了完成提高自己装逼水平的任务,因为我完全可以看下故事梗概然后在网上四处借鉴一下。那么我为什么会现在写下这些东西?因为我曾经也和苏菲一样lost myself。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相信无数人曾经问过自己。但鲜有人能用自己的回答说服自己。当电影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时,一切都按计划铺陈,一部哲学入门的影片,一篇欧洲哲学史,一个浪漫又精致的故事。然后呢?

首先我回答这一个问题,这部电影好看吗?恩,是的,就我看来,它不好看。按照学科性的电影来评判,它的构思不如描述心理学的《搏击俱乐部》和《美丽心灵》出彩,如若作为一个三个小时的剧情片,《美国往事》则明显比他更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就改编原著的程度来讲,影片明显流于表面,除了精巧的布景和抓耳的配乐之外,出彩的地方也是乏善可陈。可是,好不好看不是电影的唯一评价标准。正如我们看美国大片,一股脑的3d特效,漫天爆炸,机械横飞,英雄拯救世界,视觉享受,心理刺激,好看吧。但,除了赚钱之外,剩下什么?

我前不久看了一本书,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一篇荒诞的故事,隐射苏联的同时指出了集权主义的危害,给现在的我们以借鉴,思想性很强,但我向别人推荐的时候总被问到好不好看,我心里衡量一下,不禁的确认为没现在的畅销小说能吸引人看下去。于是谨慎的告之,有些书问它好不好看是一种侮辱。同理我也曾经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翻阅,直到现在还没看完,但无碍它成为世界名著。我想这部电影也应归为这般,当然,是仅指这种偏见来说。

我们被掠夺,看完电影后想到了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两种感受。

曾经有观点,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最高的学科。虽然我并不精于哲学,也极少表现对其的兴趣,但对这句话确是再赞同不过了。因为哲学是关于人的本源的思考,关于世界时间空间运行规律的概括,再难以找到一个比这些更宏观,更高深的命题。但是,在现在中国的现实是,极少有学生系统的学习过西方的哲学体系,更少有学生表现出对于哲学的兴趣并自己加以学习。的确,假如秉持着功力主义的观点,哲学对于我们能眼见的用处实在微小,远不如学学英语计算机考几个证更具现实性。如若觉得太功利,学学经济学也是多数的选择。而且,根据我先前的想法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空想性实在太强,仿佛一个空中楼阁,现实的基础很薄弱。我们可以把一切东西都概括为人们想象出来的,有时候甚至不免流于主观。

譬如今日和同学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他问我“真理是是否可以被描述?”我思考一下觉得难以回答,因为首先描述这个词就很模糊,什么叫描述?描述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现,也并非一定对别人表现。如果是这样解释的话,倘若我知道一个确切的事实并在脑中自己表现。真理是可以描述的,但若我说与他人,语言文字显然是难以准确表达我脑中的思想,而且描述出来根据他人理解未免曲解。所以真理又难以被描述。但是根据这种推测的话,岂止真理,其他一切都难以被描述,因为一切语言都是具有模糊性的,只有你脑中才能确切的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这样一想,的确觉得越来越费解。所以说对于普通人来讲,哲学的确有时候越想越模糊,越想越复杂,不得不敬而远之。

而反观西方,他们有完善的哲学,良好的教育,这本《苏菲的世界》不过是他们青少年的必看书籍,而现在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了解,不想了解得人有多少?差距颇大。

于是我们被掠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掠夺,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被掠夺,洛克,弗洛伊德,巴洛克被掠夺。于是,哲学被掠夺。被什么掠夺了?被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掠夺。

中国的哲学也是不成体系的,相较西方的辉煌当然相去甚远,有人归结为语言,中文不严谨,德文更严谨。我没学德文当然不会评论。不过当然不止这个原因。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哲学的情怀是高于西方的,尤其表现在庄子这个人上,庄周梦蝶,的确是浪漫诗意,哲理悠然。关于梦境和现实,自我和世界,惹人思辨。但当西方这些贤者辈出,已经枝枝蔓蔓,根深叶茂时。中国人还在求神拜鬼,诵经焚香。其中原因,不说自明。

电影看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苏菲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存在罢了。她活在虚拟中,为了她人而存在。未免可悲。原来你是谁,你从哪来的这些问题也不禁让人感伤。但我因而想,我们又何尝不是苏菲呢?我们活在谁的世界中,为了谁而存在?这个问题并不无聊也不可笑,确是值得深思的。

我们被掠夺,被掠夺了自我。我曾经也想过,我凭什么是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我们从小跟着父母思考,长大跟着书本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吗?我们看着别人上课我们上课,别人玩手机我们玩手机,别人鼓掌我们鼓掌,别人恋爱我们恋爱,别人看什么书我们看什么书,别人加什么社团我们加什么社团,除开现实的一切俗事之外,我们有自己想过些什么吗?

你今天想读书,今天要开会。你明天想外出,明天要聚会。放假想旅行,父母说太远太危险。活了这么多年,有多少时间是为自己而过的?我们存在在谁的世界中逃不出去? 束缚我们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I lost myself.

Kurt cobain 在他最辉煌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不知道为谁而活,他想反对社会,他桀骜不驯,他宣扬无政府主义,他摒弃主流摇滚,他厌恶世人的种种伪装。但他最终受到了万人的追捧,一个公众偶像?一个流行符号?那是他吗?他不习惯大众的目光,不习惯别人的簇拥。他觉得他是孤独的,他不会为别人而活。于是在最后,在27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在遗书中写下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一句话惊醒多少人。

Everyone dies ,but not everyone really lives.

我们被掠夺,掠夺了自我。

从现在开始,我想我能不能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开始为自己而活,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意愿,不再活在别人为我们构筑的世界中。

最后以nirvana的一首歌名作结

Come as you are.

3501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