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电影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 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观后感,苏菲的世界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3

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看了书的评论才知道的。

书看了大概一半的时候忍不住上优酷看一下电影。一开始电影的情节都很熟悉,到了后来越来越不对劲,好像变成讲历史。可能哲学思想用图像来表达是比较困难吧。

其实电影到了最后点出了主题,“我们是真实的吗?”和“我们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小时候对黑暗很恐惧,基本上所有小孩都会有这种反应吧。睡觉的时候,看着黑乎乎的窗子,恐惧感占据全身,忽然冒出几种想法:我会死吗?死了以后会是永恒的黑暗吗?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向自己提出的哲学问题。

沿着这个问题,进而思考怎样才可以永生,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想出了很多答案,思想、战功、政绩、名声等等。所以在中学阶段我都很喜欢看历史名人的事迹,如拿破仑、凯撒、彼得大帝,仿佛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得到力量。其实想深一层,内心是恐惧死亡恐惧虚无,害怕自己一生过后没有留下什么,就像一个匆匆过客一般不会让其他人所记住。黄子华在栋笃笑《儿童不宜》中提到:临时演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出现。在摄像机里面出现一下,就是完成任务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高中阶段喜欢阅读一些哲理性的散文。那个时候经常都去学而优书店随便翻翻,因为学而优里面的书都是挺有意思的,不像新华书店里面卖的书那么功利。这个时候主要思考生活的意义。我们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那个时候因为要准备高考,所以没有深究下去,但是看过的散文一直都留在心里,塑造了性情。

高考完,大多数同学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想干什么。虽然自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可惜仍然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生可以为之付出的事业。经过两年的探索,终于都有点眉目了。虽然还不是很清晰,但是得出一个对于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结论,就是很多问题都是离不开哲学思考,是绕不过去的。大一的时候偶尔翻看了海德格尔的著作,完全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的,之后就对系统性地学习哲学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大三上学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看哲学,但是不知道如何入门。后来在豆瓣搜索“哲学入门”这个标签,就选了《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来看,这个时候才算开始对哲学感兴趣,之前那些都是自发思考的,现在是自觉了。

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她在15岁的时候就开始系统地认识哲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并且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真的很羡慕她啊。如果我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许我也会走上这条路。

虽然用所有时间来研究哲学对于现在的我来讲是比较不合实际,但是利用课余时间思考一下相关问题,阅读名家的著作,对于自身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4

好片都是看完之后感想如鲠在喉,不知先从哪个突破口喷薄而出。

如果苏菲的世界只是一部穿越+欧洲史概论,那么它绝对不会如此火爆。

在我没有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会思考现实与虚幻这种不着边际的玩意,在第一次接触周庄梦蝶时,惊喜的发现,原来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同好,当苏菲的世界里第一次提到那个梦到蝴蝶的中国人时,我欣喜的叫了出来,原来,同一个思想可以散落在天涯的各个角落。

总会做这样的一种梦:梦里以为自己醒了,实际上还是在做梦。甚至是一个梦套一个梦再套一个梦。长大了便想:我怎么知道我现在是醒着的还是在做梦呢?

我做梦的时候也会有感觉,能触摸到钢琴的冰凉,糯米糍的甜美,那我是不是现在一直处于一场无始无终的梦境,宛若爱丽丝仙境一样呢?

于是我害怕了,怕自己睁开眼睛清醒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了一场旷世的梦,睡美人睡了三百年会有王子吻醒,而我可能却发现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而且马上就要死去。

于是我问了许多人这个问题,答案不一。其中有一个人告诉我,其实你研究你是醒着还是做梦都没有什么意义,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吧。另外一个人告诉我,你去看苏菲的世界吧。

当电子书在手机里静静地躺了好几个月之后,偶然发现原来有电影,偷得两日时间,被迫断断续续地,终于在昨天晚上熄灯之后独自一人坐在小本本前看完了。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不管是瑞典语还是挪威语,这种上扬的语调很有意思,小演员很清新很精致,音乐很好听。

最开始,只是抱着顺一遍哲学史的心态看看,虽说是基本上都知道的事情,但是还是看得很着迷。只是始终不明白战场上的上校究竟是何许人也,以为是苏菲的父亲,直到下半部才知道真相,于是开始愈发的兴奋。

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篇小说,是关于自己一边码字一边和WORD的对话。写着写着我就觉得已经不是我赐予WORD思想,而是他真的在和我对话。

下半部,终于明白为什么最开始要问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本以为只是讨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后来柳暗花明。亦或许作者就是为了诠释这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而设计的剧情。

曾以为哲学家都是疯子,纵然不是谁在楼顶上吼一嗓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就是哲学家了,但是我等无法脱俗的人是纵然无法踏入那篇神圣之地的。

记得看过一句英文,写的很是精辟优雅:Fantasy and reality are never the twins shall meet.

正是因为现实和虚幻有了重合,才有了悖论,才有了苏菲的世界。

在作者一手打造的异次元空间里,我们看到了客体如主体一般有了自己的思想,仿佛或者就是有悖常理,但是细究起来,又为什么不会呢。就好像我小时候总是在想,为什么我不是一棵电线杆或者一只小鸟,而是我呢?为什么我会思考这些事情呢?难道电线杆和小鸟不会想自己为什么会是一棵电线杆和小鸟而不是一个人么?

苏菲觉得自己绝对不是一裘皮囊外面镶了个名字那么简单。倘若放在现实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但是她所处在的虚拟世界里,决定了她不仅仅是在思考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而是关于自己命运的深刻思考——我原来只是别人笔下的一个人物,而已(吗?)所以她后来在为了自己的命运而奋斗,最终,证明了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意识,而不是一个物质这样的唯心观点。

当看到他们坐在现实世界里却不能为真实的人所看见时,我想起了《灵异航班》,也是关于生与死两个时空重合的故事。安妮海瑟薇在一次次的发现那些灵异事件之后,最终,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死了,而周围的人跟她一样也早已死去。只是参照物都是灵魂,所以不觉自己早已不在人世。

当电影邂逅心理学时,我们看到了《美丽心灵》和《搏击俱乐部》。

当电影遇到哲学时,作者为苏菲架空了一个意识的世界,让我们就以哲学本身为交通工具,经历了一场欧洲哲学史之旅。不得不为这位中学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妙构思而拍案叫绝。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5

这几年,我因为偶然的机缘回忆起小时候自己的若干臆想,尝试着向他人描画。

第一, 我觉得此刻的自己是活在一段记忆当中的,而真正的我自己,必然正端坐在桌旁,双手托腮,回忆往事 ,回忆记忆里的这个我。

第二, 我们如何分辨自己是处于“人间”。人类在毫无参照标准,或者说“人间”以外的宇宙毫无了解的情况之下,凭什么把死去的人定义为“死去”,把出生的人定义为“出生”。或许我们这里才是炼狱。每一个出生的婴孩是在另一个“人间”死去之后被运输到这里来开始另一段体验。我们处于但丁构想的那个上宽下窄漏斗形九层地狱,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是处于第几层的。

后来我在若干闲书里偶然地发现自己那些臆想居然都有对应的哲学观点。比如多元宇宙,心中窃喜。原来这样也算哲学家啊。

电影里的哲学家堪比建国大业中的男女明星一般繁杂混乱,甚至几乎都是以一人一句名人名言的尴尬方式出场,电影本意想呈现的史诗效果走形成了中学生哲学入门大全。所以当莎士比亚在简陋的街头舞台上向饰演哈姆雷特的年轻人指导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的台词的时候,观众席发出了一阵哄笑。在笛卡尔温柔的对苏菲告诫“我思故我在”的时候,我邻座的姑娘更是轻蔑地复述“我思故我在,伊刚。”我毫不费力地嗅出他那呼之欲出的潜台词“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笛卡尔,我是知道这句话的!”

所以我想在这个连读书都是“有闲阶级的消遣”的时代,既然关于哲学的探讨总是难以拥有可以印在考卷上的标准答案。21世纪的大学生是有理由少烦恼哲学这样无效益无利润无名无意的问题,可以用这些宝贵光阴多做几笔生意参加几个社团挣些德育学分。只要在高考的时候记得在名人名言一栏填上“我思故我在”的出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记住这个名词一点也不难,就像记住四大名著初唐四杰扬州八怪一样简单。

我期待自己能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在生活里偶尔走神的时候,思考表象之下的哲学本源。就像小时候那个不谙世事的自己一样。

 

35018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