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我天地观后感600字左右
《跳出我天地》本片的原定片名是《Dancer》,在参加戛纳电影节时,本片曾被环球影业误当作问鼎金棕榈大奖的《黑暗中的舞者》,为避免混淆,制片方随即将片名改为“Billy Elliot”。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跳出我天地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跳出我天地观后感1
《跳出我天地》是一部由英格兰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励志影片。该片讲述了一位矿工家庭出生的男孩,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芭蕾舞演员的故事。
该片吸引观众的地方除了几场让人陶醉的舞蹈片段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一幕:影片的开始时,伴随着快节奏音乐的画面中,小男孩比利正在慢动作的跳跃。仿佛能让人从中看出,那小小的身体里隐藏的无限爆发力和一颗无法抑制欢乐的心。
当我们默默回首着比利走过的这一路艰难历程时,总有一种感动无法忘怀。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男孩,所以圣诞节前夜在训练房里突然看见父亲时,他没有对父亲说任何乞求的话,而是用自己倔强而坚定的眼神望着他,并投入满腔地热情跳出一支让父亲为之动容的舞蹈。这样一个充满稚气却依旧坚强的男孩,何尝不是很多人年轻时的原型呢?每个人追求梦想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坎坷,我们唯有用自己的真心打动别人,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就像比利一样,面对竞争激烈的芭蕾舞学校招生选拔,他的回答并不冠冕堂皇,甚至也不懂得任何专业术语,他仅仅把自己跳舞时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了别人,便足以打动那些看似严肃的专业评委。而影片最后的画面依旧温情无限,背景音乐再次响起的那一刻,成年的比利从后台慢慢走出,他带着天鹅般的圣洁,坚毅地纵身一跃,仿佛将时光久久地定格在了舞台的空中。
跳出我天地观后感2
《跳出我天地》中的人物比较少,却无形中共同衬托了主人公对芭蕾的狂热喜爱。舞蹈老师像母亲一样呵护着他比利,并把自己的梦想也寄托在他身上,才有了比利离开她后的沧桑与不舍。哥哥虽然性格暴躁,只会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来抵抗不公平的待遇——罢工,但即便如此,一个不善言辞的大哥在离别时也会深情款款地对比利说:“I will miss you”。此外,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比利的爸爸,他头脑有些简单,并时常带着工人的火爆脾气,可是在亲情方面他却表现得尤为真挚……他们都如同影片中那只在舞蹈老师身上消失了的天鹅。但比利用自己的舞蹈缓解了他们对生活的失望、对现实的妥协,以及对梦想的落空感。他从不考虑外界对他的压力,只是单纯的喜欢并拥有着舞蹈,他说:“跳舞时,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只是感觉整个世界消失了,而我自己就像小鸟,身上有电流通过,我在飞翔”。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不断穿插着的罢工、游行示威镜头,让我们不难看出,该片正是以英国1984年的矿工大罢工为背景而拍摄的。但是作为一部人物成长型的励志片,我个人该片觉得也是对那个特定社会环境下生存者的一种鼓励吧。而励志片所带来的那种温暖人心、不屈服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正是每一位拥有梦想、并为之拼搏的追梦者们永远吟诵的赞歌。
跳出我天地观后感3
《跳出我天地》这部影片又名《芭蕾之梦》,比利·埃利奥特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精神深深吸引了我。影片讲述的是:出生在贫穷的矿工家里的比利·埃利奥特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芭蕾教师威尔金森女士发现了他的芭蕾天赋。威尔金森女士帮比利报名参加皇家芭蕾舞蹈学院的招生考试,比利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被学院录取了。其中,比利的母亲写给比利十八岁时的信的那个情景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招生考试的前两天,比利·埃利奥特瞒着父亲,偷偷溜出家门,急匆匆地跑到练习芭蕾的拳击馆。比利望了望拳击馆的大门,握紧拳头,坚定地使劲点了点头,猛地推开大门,跑了进去。拳击馆内没有开灯,很昏暗。在窗户旁站着也一个中年女人。中年女人就是威尔金森女士。她抽着烟,缓缓地转过身,吐出一口白雾,对着比利慢慢地说:“东西都带来了?”威尔金森女士看了比利一眼,说。“都带来了,”比利点了点头,“可我不知道我带对了没有。”“你带了什么?”威尔金森女士看了比利一眼,说。“有鞋子、录音带、球......”“这是什么?”威尔金森女士指着地板上的一封信问。“一封信啊。”“我知道是信。”“这是我妈妈写给我,让我十八岁时打开的,我提前看了。”比利放下手中的东西,把信递给威尔金森女士,“给。”威尔金森女士接过信,读了起来:“
给我的儿子比利
亲爱的比利,此刻我一定已经成为你遥远的回忆。这可能是好事。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我会错过看你长大,错过你的哭、笑和喊叫,我会错过责骂你,但,你要知道,我一直在,陪你度过一切,永远都在。而且我知道你会让我自豪,我自豪你是我的儿子。永远做自己,永远爱你。
看到这里,我感动极了。影片中比利已经逝去的母亲写给十八岁时的比利的一封信中,包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