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美文佳作(2)
推荐文章
无问西东观后感4
无问西东,整个电影是围绕着泰戈尔的诗歌展开的,传递了的故事都是想告诉我们,期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在自我的感情面前坚定,在自我的梦想面前坚持,真诚的应对自我,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无问西东,无所畏惧。
第一条主线是民国时期,20年代清华青年学子代表吴岭澜,一个天才,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然后给到了图书馆里面泰戈尔演讲的时候,他看到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都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人羡慕,他突然领悟到了什么是真实。然后他一辈子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对自我的真实。年老的他把他内心的光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耀华。
第二个故事到40年代西南联大的段落,当沈耀华的母亲千里寻儿,不期望他当兵参与到战争中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不想你还没有想好怎样过这一生,就没有了性命。妈妈只期望你过上自我想要的幸福生活,平安。这一段我已经飙泪了,我们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从来不用担心看不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我们能够平安的过完这一生,应当更加学会珍惜。当他看到那个带给他无数欢笑的孩子被日本轰炸机炸死的时候,他决定去当飞行员,把生命献给国家。在训练的过程中,他把军营的食物带给那个村庄的人,被教官训骂的时候,他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我不是为了这一口饭吃而当兵,我清楚的明白我在做什么。
然后就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代的故事,到电影快要结尾的时候,陈鹏回来发现村落都被封了,两人走散了,王敏佳说这辈子必须要找到你,在我最熬不住的时候是你给我坚持的力量,此刻该我来照顾你了。看到最终也没有看到两人相遇的镜头,人生就是有这么多遗憾和错过,在那样讯息不发达的年代,错过可能就是错过了一辈子。可是此刻呢,想念的人只要打一通电话,告诉你等着我,就不会走散。
无问西东观后感5
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个好的教师有多么重要!这个教师,能够是学校的,能够是培训班的,还能够是社会上的。有时候,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平台就改变了一生。仅有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无怨无悔的选择,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吴岭澜学业受挫,在转系和不转系间迷茫时,梅校长找他如是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齐,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他也聆听了大诗人泰戈尔的演讲:“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加入这伟大的灯会,你们要来参与这世界文化的展览。”他开始明亮,转身学文,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也影响了一代学子。
1938年,西南联大,战火纷飞,军校招生官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引燃了名门富商之后沈光耀的内心的爱国救国之心。母亲来访,并反复强调不期望他当兵,期望自我的孩子能够享受人生的自由和欢乐。她苦苦相劝:我怕你还没想好怎样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沈光耀矛盾了,迷茫了。吴岭澜教授在躲避敌机轰炸的山洞里给他们念泰戈尔的诗,看到教师的从容,坚定了他从军的决心。并且坚持开飞机给孤儿们投下食物,从一个人到一队战友参加这个行动。
沈光耀接济的孤儿中,就有陈鹏,这个六十年代的清华大学生,爱上了初中同学王敏佳。不管王敏佳经历了什么,他始终坚持自我的喜欢的内心,在她身边,告诉她“我就是那个想要给你托底的人。”王敏佳回应他的是“这一次,死亡来临前,我必须要找到你!”。
应对同学李想,背叛王敏佳时,陈鹏告诉他“逝者如斯,以后对别人好”。李想带着内心深深的愧疚去了边疆,救了2个同事而牺牲。这就是张果果的父母,他传承了父母的善良。可是,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为了赢有不断的职场争斗,有不信任和疑虑,但他最终坚守内心的善良,去帮忙四胞胎,不背叛原先的上司。
世界很完美,世道很艰难。
世俗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我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