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700字日记周记

关键词: 无问西东观后感700字日记,无问西东观后感700字周记
戴衔0 分享 时间:

黄晓明说:“我记得第一次拿到《无问西东》这个剧本的时候是一口气看完的,特别的感动,而且我两次为它而落泪,我特别喜欢这个剧本。所以,就觉得有兴趣要来参加这个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无问西东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无问西东观后感1

这部电影令我深深震撼,也让我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电影以穿插的形式环环相扣,讲述了不一样年代发生在清华大学的动人故事。20年代的清华学子吴岭澜,文科出色,理科偏弱,却随大流学理科以期实科兴国。但他内心分外纠结,文科是他的天赋所在和心中所爱,学习实科却是外界裹挟的选择,该何去何从迷惘、挣扎,难以选择。在校长梅贻琦的耐心开导下,在文坛巨匠泰戈尔的引导下,他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做人做事应遵从本心,无论外界如何左右,应坚信自我的珍贵,不忘初心,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吴岭澜从而改习文科,终成一代文史大家。这个故事启示我,永远不要放弃对自我的思索,对自我的真实。

30年代,由于日军侵华,清华、北大、南开南下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富家子弟沈光耀放弃祖宗荫蔽,毅然投笔从戎,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参军。在一次与日军的交战中,驾驶战斗机冲向敌人的军舰,与敌人同归于尽。沈光耀家族三代五将,即使在战乱时期,也能确保身家无虞。但沈光耀在西南联大学到的是:青春不是麻木的踏实,战乱年代,尤其需要年轻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哪怕昙花一现,哪怕只是像烟花一样瞬间绚烂,也要无畏无惧地绽放。

这部电影里有些资料我虽然并不能理解得十分透彻,但看过后却觉得热血沸腾。妈妈便推荐我看《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样会对20-30年代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无问西东,只问初心;无问西东,只问深情;无问西东,只问敢勇;无问西东,只问盛放;无问西东,只问真实。看过这部电影,从此对清华心生向往,内心埋下了一个小细心愿。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但愿若干年后美梦成真。

无问西东观后感2

电影《不问西东》里吴岭澜、沈光耀、陈鹏、张果果四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尤其是沈光耀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用战火中的热血生命写出了他的精彩。他以往和他的教官一样坚信: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我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同样,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守住的,正是对党和人民的真心,对党的事业的真心,这决不是背口号的空话,而是要用一生坚守、奉行的初心。

和平环境更考验党员干部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更考验着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应对市场经济的物物交换原则,以及无处不在的金钱价值观,这些都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考验着每个党员干部,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利益的陷阱。现今的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其实丝毫不逊于战争年代的考验。党员干部能不能在新时代的考验面前,更好地站稳脚跟,坚守当初入党时的初心,向战火中现身的革命先烈一样守牢初心,更是一种直接的考验。

坚持住对党那份发自心底的真心。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特殊的材料就包含着那份发自心底的真心,包含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在内心拷问,应对生与死的考验,我们是否能够像沈光耀那样,奔赴一场劫难,却像去赴一场盛宴,能不能够在新时代的每项工作中,都能始终坚持对党的事业的那份真心,努力在自我的岗位上,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共同为推动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落地实施而努力,共同凝聚在党的周围,构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用自我的实际行动,为党的事业不断添砖加瓦,奋斗一生。

无问西东观后感3

这部影片主要是经过四个故事,来讲述故事中的五位青年,在不一样时代人生道路上的选择。

故事之一:现代白领青年张震,应对有四个婴儿的贫困家庭,在帮与不帮中的选择。到影片最终他还是决定选择帮。

故事之二:六十年代,三个青年王敏之、陈鹏、李想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经过他们介入班主任教师与其妻子感情不和这根导火索,而引出一场人生观与道德观的碰撞。在这场撕裂的斗争中,他们的师母自杀,教师懊悔,王敏佳差点丢了生命,李想在关键时刻,为了实现自我去大西北的目标,而放弃了王敏佳。陈鹏在感觉追求王敏佳无果的情景下,选择了服从学校分配。最终李想为了救同事,把自我的生命留在了大西北,到死他都在懊悔自我的逃避。而王敏佳在陈鹏的帮忙下,最终敢于应对现实,而选择了主动到大漠中去寻找自我的爱人。陈鹏在王敏佳需要帮忙的时候,做了那个无怨无悔给王敏佳托底的人。

故事之三:也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讲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故事。1937年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学子奔向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这所存活了8年的最穷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玛峰。故事之三:也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讲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故事。1937年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学子奔向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这所存活了8年的最穷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玛峰。

在炮火中,没有教室,在山洞、沟壑中席地而坐,挂一块黑板就是教室。瀑雨声盖过先生的教书声,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听雨声"四个字。雨水淋湿了先生、学生的衣服,打湿了先生、学生的头发,但没有一个人离开。

翻来西南联大的历史,朱自清吃糙米度日;闻一多靠治印换钱,2年留下1400多方印谱;华罗庚住牛棚;邓稼先的父亲邓以哲教授叮嘱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力图报国"。邓稼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临终时他还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的太远"。他们的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职责感,支撑了联大对敬业、求知的追求"。

吴岭澜在选择专业时感到迷茫,梅校长对他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齐,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最终,他在听到泰戈尔的演讲后找到了答案。

故事之四:应对国家山河破碎,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投笔从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沈光耀在经历了空袭,经历了死亡之后,激发了国家情怀,背着母亲报名参军,空投食物给那些忍受饥饿的孩子。在战场上以微笑应对死亡,在最终关头,驾机迎头撞向敌人。他的原型就是清华学生沈崇海,当沈崇海发现自我的飞机受损,不能回到空军基地时,他驾机撞向了敌舰。抗战时期,有1200名联大学子投笔从戎,其中14人以身殉国。

38161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