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心得体会
推荐文章
《穹顶之下》全片103分钟,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穹顶之下观后感1
雾霾能够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能够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我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样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仅带给人们期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异常是应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当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还应当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职责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所以,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能够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能够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我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职责。
穹顶之下观后感2
最近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从中我们明白了很多我们应当明白而不明白的知识,明白后为自我生活在这样毒恶的环境中而感到恐惧。十分佩服柴静这个女人,之前都有拜读过她的《看见》这本书,经过她的媒体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客观、真实!
这部片子引起的反响很强烈,因为资料已经触及到某些的人和团体的利益,但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所以骂声不断,赞许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声音应当多些。
试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员和企业自身、个人)都有良知,我们的环境至于如此?!反观我们的社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发展的问题,此刻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此评论的人)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可谁又会放弃自我利益去改善环境呢?答案在当前是否定的,所以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是根本。
当前,本届政府已经颁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光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想政府应当不傻。或许柴静的《穹顶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会对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也更期望看到政府、企业和那些的专家们更正面、更负责的回应!
最终,还是感激那些有良知的公众人,也期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公众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会提高的事情,也包括我们每一位人,完美环境,人人有责
穹顶之下观后感3
分两次看完柴静《穹顶之下》,这个山西老乡为空气清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作为资深记者对事情的影响,应当说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两会之前,如同把一块巨石抛向这个前行疲乏进而经济转型的社会生活中。也或者说是大河涌动之中的抛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浪涛足以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但愿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层应对解决污染有所推动,有所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在原始的小农经济下,人们的需求无非是温饱要求的一点食物和衣物,简单的洞穴或房舍。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宝库能够毫无限制地增长,而对于坚持生命和思考所需的物质,不管变换了多少花样,升级多少代,用以供给给生命的能量永远是那么一点就足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老祖宗早就有人身体力行,如同那些此刻仍然在深山中修行的隐者,不管出于哪一种思想渊源,对物质的需求都降低到最原始的状态,追求的无非是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恐怕这是人类礼貌下一步都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我的博客以“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无限的生活和内心”表达了最初的这种心境。身心相得益彰的健康之路,才是个人幸福安宁的途径。贪婪会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愉悦,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物质的富有、财务的自由并不会完全对等地赋予自我精神上的愉悦。假如没有思想智慧和文化艺术上的跟进,再多的财富和享受,也不能换来心灵的宁静和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