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弟子规观后感800参考

关键词: 弟子规,弟子规观后感,弟子规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弟子规观后感,欢迎查阅!

弟子规观后感1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这一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算得上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李夫子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敦复斋,起了一个斋号讲学。李夫子讲学讲得很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了。所以,人们称李夫子为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个称呼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这个称号,李夫子也是担当的起的。

除了《弟子规》外,李夫子还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教书实践的经验,写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做《训蒙文》。李夫子在钻研《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出于对水仙花的喜爱,李夫子曾经写了上百首赞颂水仙花的`诗,后来集结为《水仙百咏》。

我本以为,能够写出《弟子规》这本著作的人一定是个拥有状元、榜眼这样的学位的人,所以说李夫子只是位秀才这一点出乎了我的意料。现在的我们认为,李夫子是位成功人士,他虽然没有有高等的学位或宏伟的家世,但是他很努力。所以,成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弟子规观后感2

《弟子规图说》是我们这次上课的主题。《弟子规图说》讲述的内容是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我听着方老师讲的“入则孝”的内容,就情不自禁的想起前几天,我对妈妈的样子。那一天是星期五。晚上,妈妈看到家里没有煎饼了,我正好写完作业。妈妈看到我写完了家庭作业,就叫我去买2块钱的'煎饼。

“谭心雨,去帮家里买两块钱的煎饼。”

“我不去,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我带着不满的心情说。

“那好,我去买来,你等会儿不要吃我买的煎饼。”妈妈生气的说。

我心想:我又不吃煎饼,我只用喝小米稀饭就饱了。“好啊,可以。”

妈妈听完我的话,就生气地去买煎饼了。现在想一想感到对妈妈那个样子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愧疚感。我想对亲爱的妈妈说声:“对不起,妈妈。”“入则孝”这一则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做错了,我们孩子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

方老师讲完,放了《孝心到永远》给我们听。正如歌词里说的“不管长多大,无论走多远,父母养育恩,永远记心间。”是啊,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养育之恩我们永远无以回报的。

接下,方老师用给我们上了“出则悌”这一则。“出则悌”这一则教育我们在生活中要和兄弟友之间处理好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外出如何尊敬别人的财物,重视亲情,温言暖语。我静静的听着,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时候,我和表姐住在一起。那时候,我们的感情非常好。我不喊她表姐而喊她姐。现在,我们不住在一起,每星期天我们都会在一个补习班里上数学课。我们上课的时候,会在一起讨论奥赛里的题目。下课了,我们自己做了自己的事。我感觉我和姐姐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让我明白了要和姐姐增加感情,不在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上了“读圣贤经典,做谦谦少年”这堂课,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并让我感悟了许多。

弟子规观后感3

从《史记》了解了严肃的历史精神;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童年》知道对待苦难的态度;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从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弟子规》熟识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慢慢品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首先孝悌之道是为人子女生存的基础,自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有一笔今生无法逾越的“债”,那笔必须孝敬父母的“血债”。孝悌是传统美德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按古人的观点,一个人在家中,做事要依父母亲的意愿,出则要相告父母亲。随季节之变,也要关心父母亲的冷暖,凡事不能自作主张需听父母亲之意,父母所喜爱的东西也要尽力备齐。所谓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就算是爱父母我们也要爱护自己,会伤害自己的人,可要珍重了,就算不为自己,也要想想那些期待的眼神。自小父母亲就把他们的心倾注于我们身上,那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牵挂你听到了吗?节日的到来是父母最大的忌讳,因为在外的我们总是为学业、工作而忘却了那份期待的眼神。可他们更可恶……

古往今来孝者不计其数,同样索爹挟命的也不乏。看,那身着夹克,头顶洋帽,脚“操”皮鞋,手捏香烟的高个儿向我们走来,“嗖”的一声从耳边飞过。伐步百余米,一老头弯腰驼背,手持斧头,正劈着柴呢!“哎,你个老不死的,人家说顾儿,顾儿,顾小儿。你倒好,上次还问我要钱买烟,而今,你怎么有钱给你那大儿子……”他右手来个360度,香烟就呈抛物线不知去向了,左脚向前,右手一把抓住老头儿衣领!我的天哪,那“老头儿”两鼻翼的晶色小珠顺势回归于双眼。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生活于当今时代,难道父母亲对我们的爱还少吗?难道我们就不能以其人之举,还其人之身吗?难道他就是天生的小儿吗?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儿,只会惹父母……你为何要将自己挚爱的人逼入绝境呢?

父慈子孝,在当今,似乎成了那难觅的桃源,更多的是儿女为家中那丁点财产逼得“老头儿”无路可走。亲爱的'同志们,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富裕有钱,有别墅,有车开,但他更是一个建立天然和谐,安和乐逸环境的基石,请多一份孝心吧,这样,家就会成为金汤堡垒了。今“亲友疾”务须你“药先尝”但“昼夜侍,不离床”我们又怎能忘了呢!请让你的心多一片广袤的天空吧,让父母那翘首的心得一会满足。

其次,友爱兄弟姐妹,泛爱众,时常亲近有德的人又有几个能做到呢!人们都说家是一个堡垒,那么构成这个堡垒的基石就是仁爱,对亲人的慈爱,对众人的仁厚之爱。自小孔融让梨的故事就烙于我心,兄弟姐妹就像链锁般与父亲母亲这两个点相连接,构成一个圆满的家和万事兴。再加上亲戚朋友这些枝叶,那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便可崭露头角了。而将其连接的这个力就是“爱”,朋友你们应学会爱别人之所爱,关别人之所关,以一颗纯洁的心给他人以友善,以一份单纯奋进之心去拥有手余余香的梅,少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那么少些勾心斗角,少些兄妹间的亲兄弟明算账,以仁爱之心搏得亲情、友情、家业、事业,那么你将感受到马克思入世般的激情。

再次,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所谓“冠必正,步从容,立端正”,我们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一切应在随意中见大方,大方中不媚俗。“将入门,问孰存,人问谁,对一名”这些平凡的举止,也应好好实行。工作中少些阿谀奉承,多一点诤友之情,学习中少一点闭关自守,多一点对外交流。你将发现生活在谎言中的朋友,他们的心灵是蛀虫,将彼此蛀得面目全非,他们的心灵是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未入社会的我们,时常会说,社会太阴险了,他就像一条披着羊皮的狼,且整天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而它又来自谁呢?阴险是善良的天敌,嫉妒的朋友,是诚信的脊梁,你在这头,他在那头。因为人性自私论在不知不觉中已在我们之间广为流传。企业为一己之利,有了我们的“万花筒”热水瓶。此时,“市井气,切戒之”是否应在其中起作用了呢!“凡出言,信为先”当高考在即的日子里,如果,我们数以万计的人能以信当先,并为此开辟先河,保证无一作弊的话,那么,又还会有在含辛茹苦的岁月里,有多少诚信的人因此而被拒于大学之外的吗?我想这一切都应来于自私吧,在自私这面镜子里,我们永远只看得到自己,它似一匹布,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使其看不见别人的痛苦,它似一块玻璃,看上去彼此透明,却始终隔着一条天河。而他就是诚信的伴舞,虚无的争夺。生活在临近独生子女的年代里,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利益,因而坑蒙拐骗也就应运而生了。

38846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