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职工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2)
推荐文章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每当深入基层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深深牵挂着广大职工和劳模的生产、生活,同普通职工和劳动模范代表进行近距离交谈,对他们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看望北海市铁山港公用码头现场作业的工人们。正在现场作业的码头工人看到总书记来了,激动地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亲切握手,勉励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树立和展示当代工人阶级良好形象。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018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时强调指出:“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谆谆话语,殷殷嘱托,焕发奋斗激情,指明前进方向,激发起亿万中华儿女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爱岗奉献、创新引领——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当代雷锋”郭明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见证着中国工人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和坚韧品格,折射出“劳动模范”的价值追求和对劳模精神的时代诠释。
在会议座谈和基层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多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内涵十分丰富,意义重大深远。
爱岗敬业、拼搏奉献——
2013年前,我国2000吨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售后服务等都受制于人。造出中国自己的“超级起重机”,是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丽的梦想。
2013年,在孙丽和团队的刻苦钻研下,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在山东烟台成功完成“首秀”,实现了我国在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制造领域的突破。该设备创造性地采用模块化、集成化设计,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为了这个梦想,让中国的起重机登上世界之巅,我们奋斗了整整23年。”孙丽说。
“广大企业职工要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
从2016年起,全国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身边的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并与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将大国工匠请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和体会,搭建起大国工匠同师生交流的长效平台。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1微米有多细?一根头发丝的1/60!
而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的拿手绝活就是: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
“再仔细一点点,离1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为了更好应对每一次挑战,陈亮为自己立下了这样一条工作准则。
立足本职,爱岗奉献,争创一流,这是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之美”。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在辽宁忠旺集团轨道车体制造车间,总书记向职工仔细询问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抓住主业,心无旁骛,力争做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发展一流的产业。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总书记强调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在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车间外,企业劳动模范、工人代表看到总书记来了,热烈鼓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同大家打招呼。总书记指出,疫情发生以来,马钢克服困难,率先复工复产,上半年产量和营收同比实现“双升”。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劳动模范是共和国的功臣,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希望与鞭策,催人奋进;肯定与激励,鼓舞人心。亿万职工各展风采,共同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浇灌梦想、凝聚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爱护劳模的良好氛围
“我在一线工作了27年,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对我的鼓励与肯定,更是鞭策与指引。”当选为全国劳模,李绍杰难掩激动的心情。
李绍杰是中铁十九局三公司兰渝铁路项目部三工区总工程师。面对地质脆弱如豆腐的严峻挑战,李绍杰带领团队在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一干就是8年,填补了我国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技术空白。
劳模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一直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劳模工作,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打实、心贴心,让劳模从心底里感受到鼓舞和温暖……
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颁授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
83岁的王启民是其中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石油生产一线,为我国采油技术攻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被称为“大庆‘新铁人’”。
“获得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的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忠诚、执着、朴实。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大。”王启民说。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科技创新一线的“排头兵”、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头雁”、平凡岗位上苦练内功的劳动者……每一位劳模都是共和国的财富。
着眼服务好劳模疗休养,全国总工会出台了《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劳模疗休养工作的意见》,每年组织劳模到全国疗休养基地进行疗休养。2015年以来共组织近2.6万人次劳模参加疗休养。
“要为劳动模范更好施展才华、展现精神品格提供全方位支持,使他们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能广泛传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劳动模范要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不断在新的起点上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业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不久前,中国商飞上飞公司特级技师胡双钱作为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
“我今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依然感觉有使不完的劲,要在岗位上发挥余热。”胡双钱说。他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推进大飞机零件生产,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着重培养学徒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品质,培养好大飞机事业接班人。
伟大事业需要接续奋斗。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受到党中央高度关注。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一项重大改革。
方案强调,“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劳模、工匠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班组,奏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
自2018年起,全国总工会开展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选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工人的表彰力度,将其所占比例单列并要求不得低于35%。两年来,全总集中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392人,基层一线劳动者占86.6%,其中产业工人570人,占表彰总数的40.9%。
以劳动圆梦,以奋斗启航。
广大劳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智慧和力量,在共和国的光辉史册上创造更加骄人的业绩,书写更加绚烂的华章
最美职工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5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久前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发布了王树军等2019年“最美职工”的先进事迹。
他们都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也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勇敢追梦人。苦心练就高超的技艺技能,攻克一个个生产难关,他们以坚守和奉献,引领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生偶像。
千锤百炼成绝技
1微米有多细?一根头发丝的1/60!1微米有多难?精密模具的制作一般是2至5微米,1微米精度的模具目前在市场上较罕见,而模具品质的优劣往往就在这1微米的差距上。
江苏省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的拿手绝活,就是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间。眼下,陈亮及其团队正忙着与清华大学校企联手研制用于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的超微细电加工设备。
10多年来,他淬炼匠艺、精益求精,从学徒工蜕变为技能大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工匠,他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研发的新生产技艺甚至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技能成就梦想,奋斗改变人生!”陈亮有些动容地说,他最感恩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工匠的认可与尊重,这也是他精益求精、创新专研的最大力量源泉。
许纪平,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砌筑工。在去年10月的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砌筑工决赛上,他凭借苦练的技艺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一举夺冠,成为技能大赛上唯一一名农民工冠军获得者。
许纪平的功夫,源自千锤百炼。“三皮一吊,五皮一靠;上跟线,下跟楞,左右相跟要对平”,拜师学艺期间,师傅耐心教,他用心学。经常是白天记下砌筑要领,晚上独自拎着瓦刀对着一堆砖块练,拆了砌、砌了拆。挤、揉、刮、甩,一道抹灰工艺他练习不止百遍,一直练到整个砌筑过程一气呵成。就这样反反复复很长时间,直到他熬红了双眼,磨破了双手,浑身疼得无法沾床,师傅宣布他出师了,成了能独立砌墙的大工。
许纪平就这样在12年里从小工到大工,从所在项目开办的农民工夜校学生,变成了为同行讲授砌筑专业知识的“老师”,最终成为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冠军。
“农民工只要肯学本领,也能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身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很幸运,也很自豪。”许纪平说。
苦心钻研当专家
在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工厂,人人都知道首席技师王树军“胆子大”。王树军专门负责“修机器”,他经手的机器每台都价值上千万元,一旦损坏,将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有时候,修完机器他自己也常常后怕。但他知道,设备有缺陷,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随着机器服役时间增加,某加工中心的光栅尺频发故障。光栅尺相当于加工中心的“神经系统”,15台加工中心有45支光栅尺,故障率竟高达47%。邀请设备生产商维修价格贵、周期长,严重影响生产。
“会不会是设计缺陷导致光栅尺损坏?”王树军的设想受到大家质疑: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怎么会有设计缺陷?
王树军决心解决这个“顽疾”。整整一周,他满脑子都是设备原理图,做梦都在翻资料、画图纸。在对照资料查找问题时,他每次都需要钻到加工中心工作台狭小的底部。有时为了查找一个问题,他在里面一趴就是两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树军找到了问题根源,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气密保护气路,成功取代原设计,使设备故障率由原来的47%降到1%以下,年创造经济效益780万元,更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工人挑战进口设备行业难题的经典案例。
__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黄金娟,扎根电力计量检定生产一线30多年,苦心钻研,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型工人。
早在1992年,黄金娟参加全国电能技术比武,就自创“目测法”获得“全国电力技术能手”,但早早成名并没有阻碍她钻研的脚步。她在专精业务的同时,还通过“劳模工作室”的平台将自己的经验、感悟梳理沉淀,取得了智能化计量检定系统、智能化计量仓储系统、计量SIM卡智能管理系统等实用化成果20余项,形成系列技术标准11项……
眼下,黄金娟又带领团队向着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出发了。“我要继续为‘中国标准’国际化运用执着追梦,向上而行!”她说。
勇挑重担克难关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虽然只是一名看似不起眼的钳工,魏红权却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不计其数的殊荣。而这些,都来自他面对难题从不退缩、一路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精神。
魏红权是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小件加工厂钳工。他熟练操作车、铣、磨等多种精密加工机床,擅长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和各种刀量具的制造与修复。从业以来,他先后攻克了公司300多台机床产品综合精度超差而不能交付用户的技术难题,参与完成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30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在武重承担中科院“九五”重大科学工程——直径8米高精度地水平跟踪机架转台的研制中,魏红权采用平尺作纵横和米字形相互校准的工艺方法进行刮研,确保了平面性精度达到国家计量标准的“0”级标准,该工程使我国在大视场天文学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勇往直前不畏难,成就了魏红权的不凡,也是很多大国工匠赖以成名的重要“心法”。
最美职工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