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电影观后感1500论文范文(2)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这样慷慨激昂而又字征辞严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呢?充其量是赢来了让娜母女的支持。有用么?无奈啊!
实际上,不论何时,国家强则外交赢的真理都是不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建国初期为什么饿着肚子都要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艰苦卓绝都要研究原子弹氢弹,为什么你排除万难都要钻探油气田。或者说为什么如今的朝鲜要发展核武器,为什么当代的印度要搞航天。
为的就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说一句有分量的话,为了能在这个地球上站稳脚跟,不致像鲁迅先生说的,被开除:“球籍“啊!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爱国电影观后感5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心、激发历史使命感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共产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佼佼者,是大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和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党员的觉悟和先进性,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否真正贯彻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并且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增长,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受到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的爱国意识淡漠,爱国行为、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体现不充分,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榜样和先锋模范作用。另外,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党员通过新媒体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在多种思潮的冲击下,有可能会出现淡化爱国主义意识,模糊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极易受到意识形态的攻击。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头等大事,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几千年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主题与内涵。邓小平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各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社会需求,以及如何把大学生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社会共鸣的高度。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历史重任,从而更加坚定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决心,牢固树立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真正体现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知识、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继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大学生党员是我党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群体先进性的集中代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磨练他们的党性意志,进一步明确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从而更加自觉努力地发挥表率带头作用。
然而,面对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党员思政教育工作未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无论在教育的方式还是内容方面,仍然还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即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教育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老套,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专门配备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机构以及人员,这项工作主要在“三会一课”时进行,还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理论课。所谓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大学生加强党性教育和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大学生党员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大学生党员管理,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根据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时间里“三会一课”基本都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而且大多是走走过场应应景,并不讲求实质性的效果;学校的公共理论课,也多是道理连篇灌输说教式教学,方式单调内容传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更缺少比如像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等主题类的典型教学,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见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固定,缺乏感召力
现在,无论是大学生党员的党课、讲座,还是整合后的四门公共理论课,讲授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基础知识,这些课程内容固定政治理论性强,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感召力、缺乏与现实存在的联系呼应,更缺少鲜明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满足青年学生高涨的认知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理论教育过多,缺乏实践性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单独的形式,往往贯穿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主要的形式,社会实践是重要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轻现场的问题。纯粹的理论说教能让大学生党员增加爱国主义的知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千篇一律的说教,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上,如果只凭理论说教而不结合其他的方式,激发不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如果长此下去,学生们的热情将会消耗殆尽。
(四)侧重入党前教育,轻视入党后教育,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在入党前,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不定期写思想汇报,党课知识讲座、写学习心得以及上党课等等。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比如团员推优、群众评议、政治审查等等。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的前期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发展结束后,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党员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虽然是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是在思想上还是和党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入党后对党员的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产生巨大的反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迅速行动起来,从根本上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真正深入学生、深入实际,集思广益,寻方觅法,齐心协力改进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三、创新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高校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有相关的环境来支撑。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应该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和环境。营造高校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能让大学生党员在校园里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随时随地做出爱国主义行为,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像利用展板,多展示先进人物和优秀个人事迹,宣传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平台等媒介来进行宣传教育,久而久之,爱国主义情感自然应运而生。
(二)增加直观互动性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传统教学过分依赖正面讲授,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建立和主观参与,所以要调整思路拓宽渠道,结合使用一些直观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像个案分析、主题讲座、情景教学、专题讨论、专题演讲等,同时还要巧妙利用影像设备、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让稍显沉闷的“政治学习”变得立体、感人、鲜活起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丰富“三会一课”的形式和内容
“三会一课”是集中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平台,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在适当压缩听报告、学文件的基础上,增办一些主题讲座、专题演讲、心得交流、分组讨论之类的活动,还可以邀请革命英雄、知名人士来支部讲学,或是请大学生党员轮流登台现身说法等,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三会一课”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校外主题教育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校党支部可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走出校园,去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服务帮教活动,藉此充分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还可以去临近的军营接受国防教育,以及短线红色旅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还可以分组搞些简单的社会调研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党员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不断积累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爱国觉悟。
(五)开展校园爱国主义主题活动
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熏陶升华大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怀。活动的形式可以包括文艺汇演、专题辩论、读书竞赛、影片观赏,以及各种球类棋类比赛等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凝聚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六)利用假期参加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现在,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正方兴未艾、深入人心。虽然大学生党员并不在职,但不妨在寒暑假也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参与到进社区服务活动中去。通过一段时间的帮扶解困和公益服务,亲身感受弱势家庭的生活状况,深刻体会一名共产党员肩上所负的职责,从而更加主动地发扬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更加努力地追求上进争当楷模。
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增进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有力保障。新形势下,广大思政工作者们要把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特点,遵循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群策群力锐意进取,开创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爱国电影观后感1500论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