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观后感范文(2)
现在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的时候。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所以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要向史铁生那样不畏困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创造一个“地坛”,让自己的内心拥有一片使人清醒的,让人宁静的“地坛”。
我与地坛观后感范文4
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崇高母爱之美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东西:“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我与地坛观后感范文5
史铁生在他年轻时便遭遇了不幸,只得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地坛也是不幸的公园,荒芜得如一片野地,无人问津。
但是,史铁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虽然他不停的想关于死的事,但最终,地坛与母爱唤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与心灵中的死亡斗争后,他最终决定活下去。他在地坛里思考人生,思考着母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人总归要活着,上帝给予我们生的机会,就必须活下去,无论命运如何,都要珍视这份生的机会,好好谱写人生。
面对人生的苦难,有的人选择了积极面对,有的人却选择了消极的逃避。古希腊荷马虽双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亚德》和《奥特赛》;贝多芬双耳失聪,但莱茵河畔仍飘响着《欢乐颂》荷兰画家梵高虽精神分裂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但是他笔下《向日葵》仍唱响生命的赞歌。历经磨难虽是不幸,但是只要能度过这道坎,不幸也就成为了人生的垫脚石,伟人们成功就是他们能将这坎坷作为人生财富,而更多的人却倒在了困难面前。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亲是理解他,爱他的,自己心里承受着更重的痛苦,也为他的儿子着想,也要安慰她,时间晚了,他也会带着年迈的身体到地坛中来找我。
每个人的母亲都是如此,都对我们给予了无限的爱,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为他们着想,母亲叮嘱我们好好学习却当做耳旁风,告诫我们不做不该做的事却不在意,当他知道我们成绩退步,犯了错误后的自责却从未被我们发现。从来都是母亲为孩子却没有孩子为母亲着想。
母爱是平凡的,是无私的,我们都马上长大成人我们也应该多为父母着想。
人生路漫漫,有艰辛有汗水也有关爱,我们要谱写自己的人生,体会这些关爱,积累磨练的财富,活出精彩。
我与地坛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