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体会(2)
从京城到乡村,签上名字,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精神生活富足了,小康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了。在一次考察村里红芸豆收成时,俞贺楠崴了脚,做了韧带修复手术,2020年春天,他出院后,母亲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亲又患脑梗塞14年、不能完全自理。这给作为独生子女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但他的“解题方式”感天动地,直接带病重父母驻村,这样就可以做到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俞贺楠告诉记者:“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为了供我读书,一直打工赚钱。父亲累病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我的妻子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四岁半的儿子还需要妻子带。所以,照顾父母的担子自然落在我身上。当时很多村民让我把老人从老家接到天镇,他们说,俞书记爸妈就是我们爸妈,我们一起给老人养老。”俞贺楠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也把这些感谢回馈给他。去年,俞贺楠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一直跟在儿子身边。
始终心系家乡,愿为沈阳社会保障做贡献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到0.47%,实现整村脱贫。对此,俞贺楠说:“我家是城市的,工作也是搞政策研究,我觉得只有亲身深入贫困农村,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更好开展工作。”目前,他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已满,但按照统一要求,还要延期一段时间。“我想再多做点事情,多帮帮乡亲们,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
其实,自2007年离家进京求学至今,俞贺楠始终不忘家乡。他说:“我的亲人都在沈阳,我也经常回家,每次都能感受到沈阳的发展与变化。当初,我考大学选择社会保障专业,并不了解这个学科到底学什么,只知道父母下岗,生活不易,我要通过学习,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如今,俞贺楠经常回沈做调研,进行学术研究,他还计划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将来为家乡建设出力献策。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4
大同市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第一书记 俞贺楠
在天镇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人社部派驻大同市天镇县薛牛坊村的第一书记俞贺楠,舍小家、为大家,“带着爹妈下乡扶贫”,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短短两年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至0.47%,实现整村脱贫。
俞贺楠是人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2018年9月,主动请缨到山西省深度贫困县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俞贺楠发现村里很多妇女都有手工缝衣的技能,他多次到北京、河北等地对接服装、毛绒玩具等加工企业,向人社部驻天镇扶贫工作队争取到15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立起了“人社扶贫车间”。通过严格的培训,车间吸纳村里有缝纫技能的20余位妇女就近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
贫困户汪慧玉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我在扶贫车间打工3个多月挣了3600元,今年又在紫玉山庄服装厂加工服装,每天能挣到30多元。”
俞贺楠起早贪黑为脱贫事业奔波,体力透支严重。去年9月,在扶贫工作中,不慎摔倒扭伤脚踝,韧带断裂,当时不知情的他,仍然拄着拐杖继续工作,落下严重伤病,不得不进京手术治疗。手术不长时间,他牵挂村里的事情,坚持出院,拄着双拐回村,继续奋战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
正在这时,他的母亲确诊为肺癌,父亲患有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4岁的儿子需要妻子照顾,这给作为独生子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但他的“解题方式”感天动地,直接带病重父母驻村,这样就可以做到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帮助群众调运脱毒种薯7500公斤,种植400亩;引进产蛋率高的鸡苗、鹅苗1960只;筹建了“人社扶贫车间”,为在村的20多位妇女培训缝纫机操作技能,加工服装和毛绒玩具等;建起300千瓦光伏电站,年收益49万元;筹建了“人社定点扶贫驿站”,注册了“薛牛坊紫玉山庄”商标;通过人社部劳科院定点采购、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群众推销农副产品75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35户322人……
驻村扶贫两年多,俞贺楠结合薛牛坊村特点、发挥人社部门特长、作出了人社扶贫工作的特色,重点围绕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党建引领、扶贫车间、消费扶贫、扶志超市、产业扶贫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用薛牛坊村返乡创业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薛占军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村容环境变美了,回村创业大有可为。”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5
俞贺楠,我校劳动人事学院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2007至2008年度 “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他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排名年级第一,现任我校研究生会常委,研究生社团指导中心副主任,我校社会保障青年学社副社长,所在班级党支部书记。人要精神,物需整洁“能谈谈你申请吴玉章奖学金的经过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俞贺楠谦逊地笑了笑,“能获得学校最‘重量级’的奖项,挺惊喜的,也觉得很光荣。当时老师让我填吴玉章奖学金的申请表,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最后获奖了。这也是学校对我的一种肯定吧,我很感激。”
交谈一开始,他谦逊平和的态度就为采访奠定了轻松而自然的基调。
“万事无小事,待人需坦诚,心态要平和”是俞贺楠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那么生活回馈你的会更多更好;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那么收获的乐趣将会更大。学校的工作无论大小,只要布置下来,他都以十分的热情对待;同学提出的要求,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他总是热心地帮助。
“人要精神,物需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是俞贺楠的座右铭,他一直以此激励着自己,要求着自己。虽然研究生会的工作比较忙,但在与他交谈当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丝毫倦意,他的健谈与真诚更是让我们印象深刻;他的寝室总是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洁的环境对心境会有很大的影响”;他总是将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生活中忙但却不茫。“说话和气”,不急不躁;“办事公道”,他认为心正做事才能正,而且要把握好原则和底线。这十六个字,将俞贺楠的素质和精神状态整体提升起来了。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的也是平凡的事。”回顾过去的学习与生活,俞贺楠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壮举,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言论,只是“厚积薄发”。但当荣誉来临时,当赞许充溢时,他自己却仍然站在一个低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他仍然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荣誉。获奖的意外正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付出的最好奖励,获奖的感激正是平和心态处事的最好体现。
低估现在,高估未来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重镇,我校汇聚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者,造就了一支积极向上的学术团队,培养了一批孜孜不倦的人大学子。沐浴在人大浓厚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俞贺楠在人大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历练自我。
“来到人大后,给我最大帮助的就是导师郑功成教授。”2008年5月俞贺楠组织创办了第一期《劳动人事学院学刊》,副院长郑功成教授为本刊题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俞贺楠将这十二个字铭记于心,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
俞贺楠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学术和实践仍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俞贺楠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任务或负担。俞贺楠认为知识的掌握源于点点滴滴的积累,无时不刻的学习。他喜欢看书,经常将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拿出来翻阅。他以学术研究、编写论文为契机,带着问题博览群书。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的治学精神给俞贺楠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认为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架构的最厚实、最基底的一层,而一个人视野的扩宽必须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汇来实现。除了阅读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他还广泛阅读经济学、法学、哲学的著作。“把不同的思维方法运用到专业上,平时写文章时就会有新的思路和念头蹦出来。”有效地利用大学里开展的学术讲座,积极参加学术沙龙,对俞贺楠知识的提升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学有所思,他杜绝将自己的思维禁锢起来;学有所感,他杜绝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一个领域。
在大学里,不少人认为学习和社会工作就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然而俞贺楠认为学习和工作并不冲突,高效地利用时间,两者可以相得益彰。他积极投身到校研究会的活动中,以一颗奉献的心服务大家。他通过学生组织这个平台,与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同学接触,从中了解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分析问题的视角。他还经常参加和组织一些跨高校间的交流活动。当一群有志向、有理想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时,新理念、新思想在其中碰撞与汇聚,但他不是以一个很高的姿态出现,而是以平和的心态跟别人进行交流,相互学习。“通过与朋友的聚会、交流,很多生活上的困惑和科研上的瓶颈都在这里找到解答和突破。”
“低估现在,高估未来。”———这是俞贺楠很欣赏的一句话。潜心地对待学术,不浮躁不骄傲;勤恳地对待工作,不急功不近利。他很淡然地看待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其实我很平凡,我能做到的,大家也能做到,只要用心对待。”把握当今,放飞理想“人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大学子有着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俞贺楠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他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的路”的道理,懂得学术的进步与提升来源于社会实践。由于专业导向和导师引导,他对民生问题非常关注。他最感兴趣的书籍就是《中国农民调查》。他将学术知识与社会责任感相融合注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平时去帮助残疾人,关爱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这是一种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德,是你我必须要去做的。”2008年3月至5月,他负责组织导师的课题———“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调查”,对北京市301家养老机构中的100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访谈。2008年4月,他随我校研究生会博士生调研实践团赴上海市开展 “上海教育改革:先行一步———教育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调研,负责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研课题子项目,先后走访了上海教委、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4所不同类型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了大量的问卷和访谈。
“我很关注教育的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底线公平。”俞贺楠不仅将这种关注落实到调研当中,他更积极投身到支教的队伍中,身体力行地为中国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2008年3月至7月,他在北京市海淀新区义州坞农民工子弟小学义务支教,被授予了我校研究生会 “希望之光”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优秀志愿者”称号。荣誉不是重要的,他更看重支教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支教不仅把知识带给他们,将爱心传递给他们,将社会的关注转向他们,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回报社会的人生价值。”“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但这些小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会成为一股大的趋势,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入到这项事业,将爱心奉献给这些可爱的人。”俞贺楠始终深受郑功成导师“公平、正义、共享”的影响,在践行社会保障的道路上渐行渐稳。
当谈及未来时,俞贺楠很肯定地说:“目前来看,我会继续读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研究,我觉得很满足。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道路中我要做一块奠基石。”
临近采访结束,俞贺楠将“天道酬勤”送给师弟师妹们。他说:“在学生时代,应该多读一些书,掌握真才实学,不断提高能力。我们应该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不要虚度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确定目标,把握当今,把握自我,以一颗平和的心处事待人,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世界。”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俞贺楠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