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决胜今朝》观后感

关键词: 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观后感,专题片,观后感
文琼0 分享 时间:

4月22日起,由省委宣传部、贵州广播电视局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承制的4集贵州脱贫攻坚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将在贵州卫视播出,你看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观后感1

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过程中,不愁吃、不愁穿已经基本实现,在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这“3+1”方面,也交出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六广河岸边,黔西县素朴镇屯江村的屯江小学又一次开学了。在此之前的整整十年时间里,小学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起早贪黑,离开村子外出上学。

校长杜生友介绍,屯江小学建于1954年,在2009年的时候由于学生数量减少,这所学校就实行了“撤点并校”,这里的学生有一部分通过爬“天路”去朴厚就读,另外一部分学生因为爬不了“天路”,就只能坐船到河对岸的大石乡去就读。

2019年,屯江村重建了小学,还请来了新的老师,幼儿园至三年级的孩子们全部就近入学。

今天,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屯江小学的孩子们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午课休,他们再也不用带着土豆当午饭,都能吃上搭配均衡的营养午餐。

该入学的一个也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也不能辍。

贵州坚持把教育作为拔除穷根的根本之策,“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并率先在全国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供了新经验。

2019年,从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毕业的余贵龙通过应聘,获得了一份畜牧专业技术员的工作。一年后,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他已成为公司里的技术骨干。

余贵龙说,他现在每个月能够拿六千块钱左右,职业教育让他获得一份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够帮助家乡的其他农户致富。

在贵州清镇职教城,还有很多像佘贵龙这样的农村贫困生,得到了免费的职业教育和稳定的就业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和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从2015年以来,贵州清镇职教城共有11所院校开设了精准脱贫班,面向全省贫困地区免费招收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共计4万人,带动4万个贫困家庭脱贫,真正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贵州省每年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6%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贵州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

贵州率先在全国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对义务教育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全覆盖。

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贵州省用一件件实事,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落到了实处。

自2016年以来,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远程医疗专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医保,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2019年,贵州省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老旧住房透风漏雨和人畜混居整治任务,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近11万套。贵州已对全省192.1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保障数据档案进行逐户验收,所有问题销号清零。

2019年,贵州累计投入资金26.97亿元,解决288.2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85.21万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

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观后感2

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就是当前我们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基层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做合格党员,扶真贫、真扶贫、帮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基层共产党员做合格党员首先是要用自己的铁肩,扛起基层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敢于担当。工作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在一线干出成绩、有所作为。成长为攻坚克难的多面手。脱贫致富奔向小康是基层群众的最大期望。基层党员要做清正廉洁的先锋,就要做到谨小慎微,时刻严以律己、严以修身,在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中坚持“高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唯如此,方能称其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中央强调,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紧扣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来推进,为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就是当前我们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基层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做合格党员,扶真贫、真扶贫、帮脱贫。练就敢于担当的铁肩膀。保证我们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基层党员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当前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大事难事看担当。基层共产党员做合格党员首先是要用自己的铁肩,扛起基层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敢于担当。工作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在一线干出成绩、有所作为。

纪实专题片《千年梦想 决胜今朝》观后感3

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民,党和国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在现行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贫干部们的努力下,确实有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一大批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脱贫攻坚,我们最初的关注点放在物质脱贫上,温饱问题的确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们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看天吃饭”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此说起扶贫,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雏形,“扶贫”莫名地带上了一点“此高彼低”的姿态。其实,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也相当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民以食为天”,谁敢说“三农”不重要?

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自然而然地检视地区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更多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不是外人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需要什么;别人给什么,他们就必须要什么;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还得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村大胆启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共商致富良方,让全村人都富起来。“贫”是穷困,也是精神上的贫乏。贫困群众需要党和国家选配的“主心骨”,让他们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引导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独特”的向往,再以这个“需求”为导向,扶贫。扶的是“贫”,也是他们的“尊严”。

近年来,富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已经从简单的资金对接到不吝输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随着抖音、快手、梨视频等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文化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73019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