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观后感500字(2)
推荐文章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qiang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观后感500字5
西安事变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和平解决,成为中国由内战转向准备抗战的时局转换的枢纽。而贯穿西安事变的主线之一便非张学良莫属,其间每个举措,无不折射出当时张学良渴求全国一致对外抗日的心路历程。我试图梳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对日、对蒋、对共的一系列举动,以及影响他决策的各种因素,来探索这位可以说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实质。
在1928年前,张学良和蒋介石还处于敌对状态:蒋介石是国民党新军阀的代表,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支持下,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当时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一度扩展到江浙一带。父亲张作霖、儿子张间琪的相继遇害,使张学良对日本深恶痛疾,再加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极欲在东北扩张自己的权益,甚至要把满蒙从中国分离成为像朝鲜一样的附属国。背负着家仇国难的张学良十分清楚,只有联合南京国民政府,举国同心,才有可能击败疯狂而野心勃勃的日军。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正式宣布易帜,在东北各地降下了五色旗,挂上了象征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张和他的东北军归服于南京国民政府,使中国南北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西安事变观后感500字6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户外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齐,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