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岁月神偷电影观后感(2)
《岁月神偷》的巧妙之处是于平凡之间见真情,于欢乐之中掩忧伤。影片的前半段集中展示了外埠到港的小人物家庭邻里之间平常但不无欢乐的生活,在家常里短之中处处透着生活的睿智和幽默,给观者平添了不少乐趣。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成了影片欢乐和忧伤两种基调的分水岭,也预示着生活的风雨逐渐袭来,果不其然,爱人远走他国,长子身患绝症,丈夫积劳而终,而幼子也在这岁月的砥砺中渐渐长大。所谓“一半是‘难’一半是‘佳’”的生活对每个人都一样,谁都必须经历,从来没有人能一生欢乐,也没有人苦难一世,总有些东西失去,总有些东西回来。
对于经历了的磨砺的人,生活之中从来就是“难佳”相伴悲欣交集的。异常是对于下层小人物而言,要求从来不会高,只求一室安身,赢得妻贤子孝家庭和睦便是最大的欣慰。可是这样的最平常的要求也不是人人都能被满足的,只因岁月无情,人生难料,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本来就是人人需要应对的。活着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往小了说得让自我不忍饥挨饿,往大了说得养家活口,在物质丰富但生活压力却增加的今日,每个人都需要打拼,只为了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有期望的未来,以逝去的岁月换取一种经历和感受成了人生的全部。有些东西我们还不曾体会到,可是有些东西已经近在眼前,还有些东西却已经深深地刻在心里,被偷走的是岁月,但偷不走的却是这些记忆,当然还有期望。
影片的主题是关于生活和人生。正如片中吴君如所说,“一边难,一边佳”,“人活着要有信”。岁月虽然能够无情地偷去我们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可是却带不走我们最重要的,那就是信念,活下去的,对未来完美生活向往的信念。影片开头也借弟弟之手象征性地描述了时间对我们生活的偷窃一般的行为,毫无察觉地,我们也许就失去了那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然而青春能够逝去,容颜能够老去,亲人终会离去,朋友也会散去,可在温暖的情感下依托着的我们对于生活的完美向往,却是永不改变的。正如片中提及的两道彩虹,也如本片的英文名所示,彩虹正像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完美向往,不论你有没有以往见过它,你明白它的存在,它就是美丽的,这就够了。而电影结尾处两道彩虹的出现,也给了我们观众一个淡淡的微笑。
吴君如和任达华的表现自然不在话下,岁月的磨砺在二人略显苍老的面容上刻下的是魅力的痕迹,浑然天成的表演也成为了打动人心的关键因素。而甚为抢戏的小男孩扮演者钟绍图的出色发挥,更是令人大为惊叹。当然一干老将甘当绿叶的演出也是很精彩,这些都为本片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整部片是以清新舒缓为主调的,时而泛黄的色彩,给人怀旧的情怀;时而明亮的颜色,给人视觉的简便,无论是从摄影还是道具来说,都是十分地精致用心,充满了文艺味。不能不说的是,本片的成功音乐更是功不可没。电影刚开始充满怀旧感的音乐,数次出现的《IWannaBeFree》清脆的节奏,葬礼上录音机里罗进一写的歌《岁月轻狂》悠扬的旋律等等,让整部片变得有笑有泪,有声有色。
《岁月神偷》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小人物生活的一个缩影,但其中的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和底层民众的拼搏精神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每个城市和乡村都有过或者正在上演着这样的悲喜剧,影片中的那十年风霜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无坚不摧的是时光,但经历了生活磨难的人同样也能变得坚强和从容,能把生命偷走的是岁月,但能把生活守住的只能是我们自我。
正是:悲欢离合,原是个中滋味;历经风雨,方知人生真义。
岁月神偷电影观后感5
初一暑假去了华盛顿,大巴里果然吵闹。偏过脑袋看看天,竟然看到了一道很鲜艳的彩虹。再多看一眼,发现彩虹之上还有另一道浅浅的影子,颜色相反排列。我想起这是《岁月神偷》的结尾,妈妈带着罗进二在墓园里,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彩虹和这个颜色的天。
莫名其妙又觉得难过,电影讲的故事我老是把它当纪录片看。
是几十年代的香港呢?巷头巷尾的木头小楼和巷内泥瓦的平房,罗家两兄弟一个剃头一个做鞋,罗奶奶是这条巷两个看巷人骄傲的母亲。
做鞋的老二有一个妻子,两个儿子。大儿子罗进一十六岁,优秀又讨人喜欢。小儿子七八岁,罗进二是个捣蛋鬼。放学回家时爸爸在做鞋,妈妈在烧晚饭,吱嘎吱嘎爬上楼去,兄弟两大开着木头框玻璃窗听广播。怪怪的粤语夹了发音奇特的英文单词在楼下的巷里穿行,阁楼上猴子乐队的I wanna be free悬浮在小巷上空,等夕阳下山。
去电影院要买几张票,月饼一个人可以分到几分之几,哥哥跑步有没有又拿第一,有些事妈妈可以搞定,有些事哥哥可以搞定,但罗进二能搞定的一般都是做了要挨骂的事。
铁皮的水壶咕嘟咕嘟冒泡,鱼缸里的金鱼也咕嘟咕嘟地吐泡。泡泡外面是水,里面是温暖的空气。
罗进一有个喜欢的女生,长头发,大眼睛,名字叫芳菲。这一段等同于任何一本初恋小电影,我喜欢的部分是跟在旁边的罗进二,他事不关己最逍遥了。以前听说外公的小妹谈恋爱,要带四五个小孩去。反正跟在一旁,有的吃有的玩。
后来的部分属于煽情戏,哥哥患了白血病,家里的鞋铺被台风吹兰又生意惨淡。罗进二眼看着哥哥死亡,眼看着几年后爸爸过世。那年哭成一张猫脸往“苦海”里扔东西的罗进二长成了同哥哥一样的少年。
尽管这一段的意图太过明显,各种桥段太过使劲,尽管这故事好像一下子又走回了老套路,还是哭抽了。一般导演留出来给观众哭的地方再明显我都会照做,可见这观众当得多合格。
这后一段如果再干净一点恐怕会更好,中心句主题句不如不说这么多遍。因为这片子好像不应该被叫做悲剧。悲剧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到了人死的那一刻灯亮了结束了,于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观众站起身,迷惘着悲痛地回家了。有时候观众难过大概是因为没有了,不是因为他死了。
所以结尾如何决定剧种是什么,电影在生活的某个横截面结束。哪怕那个时刻他名利双收呢,下一秒挨了飞机撞,观众也看不到了。
可是然后呢?然后生活连绵,顺水推舟就走向了下一步。我有时纳闷为什么人在回忆往事时老爱笑,老是云淡风轻。
经历的时候明明死去活来,事后为什么又事不关己?
想来想去,大概是记忆不爱感情。所以场景,事件,语言我们都记得。所以我记得片子里的细节,记得吃饭的时候罗进二去人家那里夹菜吃,所以我对这片子那么亲近。可是当我回想那种叫悲伤的感情时却竟是漠然,所以我只能微笑以饰无表情的尴尬。
岁月偷走皮肤,偷走牙齿,偷走生命,可是永远偷不走你。化成灰散成烟飘到空气里面去了,人家抬头看彩虹,一样还是会看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