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大全(2)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4
假如希特勒回到现代社会中,他会如何面对这个社会,而现代人又会如何对待他?这个天方夜谭似的问题,似乎绝无可能发生,但喜爱反思的德国人却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希特勒回来了》,以亦庄亦谐的方式,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希特勒给世界所造成的灾难,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祸之一。其纳粹主义思想,亦是遗毒深远,影响着当时及今后的人们,而且并不仅止于德国人。他的铁蹄践踏过整个欧洲,甚至远至非洲,将战争阴影笼罩于全世界之上;他的种族清洗计划,让数百万犹太人生灵涂炭;他的整个体制整个意识形态,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极权主义味道。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恶魔。希特勒于1945年兵败自杀,其一手缔造的第三帝国也告崩溃,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希特勒的自杀,却不意味着纳粹思想也随之而去,更不意味着他所代表的极权主义也寿终正寝。相反,在他死后的七十年里,纳粹主义思想一直阴魂不散,而极权主义仍在时时地威胁着整个世界。
当今德国与世界的情形,与希特勒所崛起的年代,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经济的困境,种族的问题;环境的灾难,政治的厌倦;思想主义的博弈,未来发展的迷茫……这些问题困扰着三十年代的德国人,同样也困扰着当今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在电影里“应运而生”,希特勒回来得也恰是时机。
当身穿纳粹军服的希特勒,从汽油燃烧的火焰中苏醒过来,回到现实社会中时,缤纷而繁杂的现代世界,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元首晕头转向。科技的发展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电视与电脑的广泛使用让其眼花缭乱;种族的混杂而居即使在德国也相当普遍,连希特勒也惊呼难道奥斯曼帝国取得了胜利;人们的思想也不再整齐划一,对于琐碎之事的关注远甚于政治。
希特勒面对着这个他已不再熟悉的世界,除了抱怨浪费电视这么个大好工具之外,还有着诸多的不满。如发觉波兰居然还存在,柏林的街头到处都是有色人种,叫嚣着把“蓄着大胡子的人”都赶出德国;德国竟然是疯婆子当权,而且这个女人的“脸皮与胸部一样下垂”;而德国人普遍对政治淡漠,只热衷于一些无聊的节目,精神萎靡,“幸好他们还踢足球”……
但希特勒毕竟是一代枭雄,绝非凡俗之辈。他有着极其灵敏的政治嗅觉与判断力,还有着极佳的口才,在短暂的不适应之后,希特勒很快就在现代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发现了让其重新崛起的机会。他感叹到,这么薄的电视,多么适合用作宣传工具进行政治动员,向民众灌输其思想,现在竟然被用来演示烹饪节目。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电视红人,他在现代的德国刮起了一股旋风。
那么,当希特勒回到当今的德国,当今的世界,他又会如何行事呢?他所面对的世界与人们,虽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一切皆已时过境迁。尽管现在有了像电视这样更好的宣传工具,有了如电脑这般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但社会变得更加多元,且战后几十年对于纳粹真相的揭露,也让大家对于那种集体的狂热保持着几分怵惕。而且,德国战后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迅速,到现在已是欧洲经济的引擎。比起当时困乏而衰退的德国,至少在经济上已无当时的基础。因此,希特勒如果想重返政坛,比起三十年代的德国,可能还得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
希特勒的政治敏锐性在于,他能迅捷地分析形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首先是在形式上,他充分利用现代的工具,让自己掌握着舆论的主导权。他又上电视,又拍电影,还出书,常常深入民众之中,与大家合影留念。这让他成为了媒体的红人。同时,他还指斥着国事,抨击着德国人民所不爽之事,畅谈着自己让德国民族复兴的梦想,为自己聚焦着人气。他走的是一条正常的政治之路,不得不说,希特勒本人有着极佳的成为政客的潜质。
至于其政见,他显然不会放弃那套纳粹思想,但为了适合当今的形势,他得做出修改,与时俱进。在政治的路径选择上,显然国家社会主义已经很难迎合今人之心,富裕的德国人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环境之上。因此,嗅觉灵敏且本身亦是个环保主义者的希特勒,将环保主义当成了自己的一个目标,并提出要与绿党结盟。虽说是电影在开玩笑,但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其实挺符合逻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台前的希特勒,也是抓住了当时最为时髦的社会主义,再加上德国民族主义的旗号,将整个政治玩得风生水起。
希特勒无疑是个种族主义者,这深置于其内心之中,也给他及纳粹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反犹政策,与其说是他或者纳粹的发明,不如说是他们迎合着德国人内心的情绪。在当时整个欧洲,都弥漫着反犹主义的迷雾。而在现今的德国,种族问题依旧潜存于人民心底。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追求纯粹的民族,而且一向自视甚高。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移民问题在德国变得越来越严重。中东战事连连,穆斯林难民迅速地涌向德国,在去年底达到了高潮。因此,作为种族主义者的希特勒,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话题,而且一定会将其放大至最大化。
当然,他会将犹太人的问题暂放一边,而会竭力地鼓吹宗教之间的矛盾,并将此种矛盾提高到关乎西方文明的存续与德国民族存亡的高度上。无论如何,难民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德国的首要问题,而德意志民族心中对于绿化的恐惧,已经多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犹太人富裕的仇恨。在奥地利,极右翼的政党已经抬头。在欧洲,普通民众心中的天平已经偏移。在德国,难道不会出现另外一个“水晶之夜”吗?他们不敢公开地说出内心的担忧,但会期望出现一个希特勒来为其代言。其实,纳粹的思想无处不在,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希特勒。
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并非一个个人,而宁可说他是一种现象。他是很多人内心愿望的一种投影,是潜藏于人类头脑深处中邪恶的一种外化,他代表着大众的一种情绪。希特勒的名字,并非只是纳粹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的象征,他可以幻化成任何一种主义,在任何适当的时机,他就会翩然而至。他体现着一种极权的思想,他蔑视着他人、特别是其认为是劣等人的权利,总将自己打扮为救世主,将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命运的选择,“你们只是命运之钟里的齿轮,而我则是命运之钟里的指针”。他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所有人,最后将世界带入疯狂之中。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观后感5
他的成功上台,一方面在于其敏锐的眼光与极佳的口才,他能准确地找出当时德国人民的痛点,了解他们心中的郁闷与痛苦,也知道他们的愿望与期盼;同时,凡是看过或听过他演讲的,都不得不佩服其极强的煽动性与蛊惑力,他那滔滔不绝的演讲与激情得近乎尖叫的声音,确实也征服了不少的听众。说白了,他身上具有一种天生的政治家气质。另一方面,在一战中遭受沉痛惨败的德国人民,也在艰难的战后生活中,寻找着一位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领袖。当时德国社会,有着成就纳粹的土壤,双方一拍即合。因此,也可以说,纳粹主义在当时与德国精神气质相吻合,是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
电影中对于这一点的反省,是相当深刻的。“1933年的人民没有被洗脑,元首被推选出来并清晰讲述了他的政策,德国人民认可了。”当电影中的希特勒被指责是“怪物”时,他巧舌如簧地予以辩解:“那么你也必须谴责那些推选这个怪物的人。他们也是怪物?他们只是平民老百姓,他们把国家的希望托付给一位非凡的人。”不得说,他的反驳相当有力。影片的最后,他面对着正在因难民问题而在抗议的人们,他满意地说出了,“人民,才是我所依赖的”。
写到这里,想起了茨威格的一段话:“无论谁,如能给予人们一种新的协调和纯洁的幻想,就立即能够激发人类最神圣的活力:自我牺牲和宗教狂热,成百万人象是中了邪一样准备投降,他们允许被蹂躏,甚至甘受强暴。……他们愿意毫不抗拒地追随这位领袖,实现默示的灵感‘甘于奴役’。就这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人民只是为了希望保持团结一致,心甘情愿地让人在他们脖子上套上轭,并且还要亲吻那把枷锁强加于他们的手呢。”
与其恐惧希特勒的回来,也许更应该警惕这个幽灵后面的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