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心得(2)
一个领袖可以在才干上不如下属,这没什么可丢人的,三国的刘备,文不如诸葛,武不及关张,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他做老大,做皇上。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胸襟的人,他不但可以容人,也可以容物,他可以让一群比他更有才干的人为他去做事,这本身就是最了不起的事,反观诸葛亮,这绝对是个人才,但他主政蜀国以后,蜀国人才凋零,无人可用,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又如何呢?只有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王道,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过是个人英雄主义,那是最终要坏事的。所以,蜀国之忘,有人说亡于诸葛,也并非毫无道理。
另一个让我比较感慨的地方就是王阳结婚的时候,他说的那几句话,前面的几句就不说了,最后一句”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做生意,“我想,应该令许多人都动容。创业打拼的时候,真的是需要朋友兄弟之情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困难的时候,需要用友情和亲情做凝聚力,来共克时艰。但到了一定的阶段,这个友情,就成了绊脚石,成为了做事业的阻力了。事事都讲”情“不讲”理“,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一个企业过了创业的阶段,一定要把“理”搞明白,也就是说要讲法规。不能以情代法。制定一个大家都要遵循的法度,高于个人感情之上,每个人都去遵循并很好的去执行。这样才不容易出现朋友反目的局面。
再一个感慨的地方就是成东青知道孟晓骏的功劳至伟,很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有一场戏是成东青给孟晓骏买了一座别墅,并把他的前女友找来,以为孟晓骏会喜出望外,没想到却引起了孟晓骏的当场色变。弄巧成拙。最后在美国,成东青终于了解了孟晓骏的心思,为他工作过的实验室捐款,并把那个实验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举动虽然没有给孟晓骏个人的利益带来好处,然而,却感动了孟晓骏,原来,尊严才是他想要的东西。
这个地方给我两个启示:一,老板真的特别需要了解下属真正想得到什么样的东西。二,尊严比黄金更宝贵。 虽然说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有时候钱还真就不是万能的,人的物质需求无论多大,毕竟总还是有限的,常常被老板忽视的精神需求,有的时候更加被员工渴望。员工和下属不光是希望在单位里有尊严,更加希望在社会上有尊严,能不能给他们这份尊严,能不能让他们觉得因为在这样的单位工作有荣誉感,这真的是很多老板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一个老板做到了这几点,我想,这个老板是成功的,他的企业无疑也是成功的。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5
《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不言而喻,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简而言之:鸡血加鸡贼,无限约等于鸡犬升天。过程的确很有意思,细想想有点儿没意思,但再琢磨,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梦好不好?中国梦对不对?这两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想说,成冬青诠释的中国式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而诠释的中国式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这种的态度,充满了某种无奈,也或者,才是我们每个人寻找答案的开始。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