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2)

关键词: 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教育学,重点
美婷0 分享 时间: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编制考试德育原则辨析

从往年的教师编制考试情况来看,德育原则的考察出现的比较多。本文,我们为大家介绍下常见的几个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因为这个德育原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所以,这个原则不经常考。

导向性原则主要是说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方向主要是遵循党的方针以及路线。

二、疏导原则

这个原则是考试中经常会考到的德育原则。

疏就是指疏通,导就是指引导,那连在一起就是疏通引导,就是指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个原则类似于教学原则里面的的启发原则,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坚持正面教育。《论语》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讲的就是这个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由马卡连科提出的,源自于其一句话:“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可称之为严慈相济的原则。所以,这一点更加强调的为尊重学生,若材料中学生出现问题,教师更多的是尊重他,或者对她提出一些期望,一般都选该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知”指的是认知,“行”指的是行动,所以此原则是指认知和行动相统一的原则,主要强调的内容是行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如果题目中出现让学生接触完理论之后进行实践活动,那就是体现“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指的是在德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同时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所以也叫作疏堵结合的原则,这是唯一一个有惩罚手段的原则。所以其与“严慈相济原则”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有惩罚手段,前者没有。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积极因素”指的是优点,“消极因素”指的是缺点,所以此原则的意思是发挥学生身上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也叫作“长善救失”的原则。所以,在题目中,当即说道学生有优点,又说到学生有缺点时,可以选择此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一致性”指的是多个教育主体要一致,也就是要发挥教育合力的问题,“连贯性”指的是德育的时间上具有连贯性。

区分这个原则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德育的主体是不是单独的一个主体。如果涉及多个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均有涉及的话可首选此原则。

考试名人名言

一般地,在教师编制考试中,有时候会考察一些名人名言的出处。本篇文章是我们为大家整理出的名人名言汇总,希望能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教育从他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沛西•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动物界。教育活动不仅在脊椎动物存在,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利托尔诺

知识就是美德——苏格拉底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

万物皆备于心善;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孟子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弗洛伊德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荀子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任意由我支配的环境,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华生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

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等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高尔登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并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施太伦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卢梭

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帕克

教育要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人性”的人——马斯洛

教育要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孔德

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那笃尔普

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凯兴斯泰纳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对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对要求——涂尔干

220368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