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衣节的诗句古诗词(2)
【清】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
《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
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
冥途冷远念家尊。
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五言·寒衣节》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
旧貌应难忘,慿谁问老衢?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七绝·黯神伤》
新麻裁出锦衣妆,
跪向西南黯神伤。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满把纸钱寄冥乡。
寒衣节的民俗由来有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朱元璋“授衣”的传说,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等等。
《七绝·寄哀思》
街头今夜送寒衣,
亏欠亲情心自知。
忽忆人间房股事,
聊将一并寄哀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送寒衣》(诗词)
十月初一送寒衣,
路上行人泪湿襟。
冥币烧纸风飘零,
寄托哀思祭至亲。
春秋千古寒衣节,
思亲愈浓表心愿。
与儿同行携孙去,
奔赴坟茔祭先辈。
牢记初心深感恩,
育儿抚孙心操尽。
边烧纸钱忆往昔,
泪眼婆娑哭父母。
民族文化五千年,
弘扬传统树自信。
寒衣节的禁忌
1、身体欠佳的人不要去坟地;老人孩子不要去坟地;路上遇到不顺的事不要去坟地;天黑以后不要去坟地;不要在坟地嬉笑游戏;不要在坟地有不敬的言语;不要在坟地方便解手;离开时不要回头。
2、凡送给逝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并烧尽,只有这样,这些阳间的纸张才能转为阴间的绸缎布匹,钱财房舍等。只要有一点未尽,就前功尽弃,去者不能使用。
3、寒衣节这一天,妇女忌外出,妇女体质偏寒,需要特别的注意。
4、不要在床头挂风铃,即便是从前就挂着的也要在寒衣节这一天摘下来。因为风铃是容易招来邪佞之气的器物,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来邪佞之气入侵的时刻。
5、不要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自古以来就是烧给好阴间的,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容易招来更邪佞之气。
6、不要在晚上将衣服晒在外面,传说如果寒衣节晚上你将衣服晒出去,阴间的人觉得你的衣服好看,就会借去穿,这样衣服上就会留下他的味道,导致你的流年不利。
7、不要在夜晚轻易的回头,因为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尤其是荒郊野外,很容易就招引来邪佞之气,而这时候四下就你一个人,如果出现有人叫你而你又毫无戒备的回头,就很容易招惹上邪佞之气。毕竟,寒衣节是鬼节之一,是鬼在人间活动最为频繁的日子。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1、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又称秋祭、鬼头日、十月朝、祭祖节、烧衣节、授衣节等,因为在鬼节这天祭祀祖先的虔诚标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节”,与三月三、清明、中元节并称中国四大鬼节。
2、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3、寒衣节也是中国传统民俗,在我国古代民间将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