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句子,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推荐文章
孝的句子目录
1. 心是美德的种子,它能够生长出爱的果实。 的责任。我们的人生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幸福的彼岸。0.
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2、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3、大孝终身慕父母。
唯孝顺父母能够解忧。
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6、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卑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8、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9、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10、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11、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12、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
13、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14、母爱胜于万爱。
15、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1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我的双亲,各自尊敬自我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能够太平了。
”
17、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18、孝感动天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19、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20、永言孝思,思孝惟則。
21、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
2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3、日常言行举止不恭敬,就称不上是孝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
24、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于掌。
26、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忧。
27、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28、一举足一出言,皆不敢忘父母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
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
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
29、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3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3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32、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33、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34、内睦者,家道昌。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
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
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
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