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话苏轼观后感,夜观蒋勋解读《寒食帖》有感
推荐文章
蒋勋话苏轼观后感目录
Day29:我看到的蒋勋先生眼中的苏东坡
说起苏东坡,我想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并且或多或少知道他的诗句,即使不知道是他的,王菲的歌头应该很多人听过。
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人这样说过。“如果把苏东坡连根带枝拔下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失重。
很多人都喜欢苏东坡。我爱的不仅是他的才能,还有他的真实,他的豁达,他身上发生的种种事情。
苏东坡年少成名,这是很多人羡慕的。
特别是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大家对此深信不疑。
但我们知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人生永远保持着平衡,不会无缘无故地绽放,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枯萎。
他的年少成名让人敬佩、羡慕;但我认为人们真正来自于他历经坎坷之后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是一个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人。
儒之济世,道之修身,有佛之冶心。
我想蒋勋先生从苏东坡的经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大的。
他说:修炼其实是为了回去做人,而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有多好;可以说自己没那么伟大是一种修行。
我认为我们所谓的修炼,就是远离人类,远离人性中的弱点。这个时候,很容易认为自己可以超越人类,但修炼并非如此。
我们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回到生活中去,回到生活之上,这才是修行的意义。
修行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蒋勋老师说:了解自己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在生命中我们可以伪装,甚至塑造一个假自己,并且越来越觉得这个假自己就是真自己。
特别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对哲学和宗教的阅读越多,就越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变得自大,容易出言不逊。
但苏轼每次悟道的过程都被破功,他哈哈一笑,觉得真好,破功之后反而轻松了,不用背负悟者的那种尊严——我说这就是苏轼最了不起的地方我想。
这句话其实让我很吃惊。因缘际会,偶然读了哲学作品。偶尔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不然。落实到行为上,还是很普通的人。
苏东坡的可爱之处还在于自嘲。自嘲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自信。
因为没有自信,所以不会自嘲。
但蒋勋老师说,在人生的经历中,能自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其实大部分的烦恼都是无法自嘲和取笑自己,而凝固在原地的。
当你能“哈哈哈”地笑出来时,你就会发现生命问题并不那么严重。
苏东坡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对乌台诗事件的影响尤其大。当时,很多朋友都不敢和他交往,但这也是他成长最快的时期。
能够与历史对话的人,不会活在当下。
所以当苏轼走在黄州赤壁时,他心中当年三国战争的地方,才生出“大江东去,浪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所有的人都会随着时间流逝,高贵的、卑微的、正直的、卑鄙的,总有一天会被一扫而空。
与今天相比,时间是更沉重的东西。
当我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他曾经在三国生活过,现在好像还活着。
历史就像一场戏,在你悠然谈笑的时候,敌人的战船就会化为乌有。
这样看着历史,心情突然变得轻松,发现自己有无法释怀的痛苦。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是在嘲笑衰老,“多情应笑我”的生命本身,笑也好,被笑也好,被嘲笑也好,都不奇怪。
生命应该有这个,没有这个就不得了。
“人世如梦,一尊不知江月。
最后用酒供养了河水和月亮,我觉得总有一天要把生命还给山水。
所以,我们应该更果断、更坦荡。
当人都喜欢你的时候,你爱别人是容易的;如果人人都恨你,你还说你爱着别人,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希望我们也有苏东坡那样的豁达。
夜观蒋勋解读《寒食帖》有感
在这个寒冷的春夜,我听蒋勋的《寒食帖》,透过窗户,月光皎洁,星星沉入海底。
对我来说,美丽是什么?
“拙字比巧字难写。
”拙字是金谷繁华后的眼底尘埃,拙字也是百花凋零后的零落成泥。
苏轼说过:“三分春色,两分尘,一分流水。
吗?”
在苏轼看来土比花还美?只有回到生命的原点,才能抵达美的真谛。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悲是韶华不留为少年,叹是一朝春尽美人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
反正都是土,为什么不重视看人呢?
窗外轻微的风声,虽已入春,却依然寒气袭人。
不见花似锦,只见雪头。
就像苏轼写《寒食帖》的时候一样。
“亦拟泣途穷,死灰飞起。
”足见生命的苍凉。
看到《寒食帖》的时候,有人会想,这本书的艺术价值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代表了苏轼书法的最高水平?虽然好像是手工练习,但也有写错、涂改、素描的部分。
很多字的书写一反常态,如“破灶”二字,更是被很多书法家诟病的笔误。
再回过头来看看黄山谷的题跋,更加迅捷挺拔。
细数天下行书的前三张,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都是手稿,不是刻意得来的,其中都有涂画,是正常的。
正如黄山谷《寒食帖》后的题跋:“复东坡试为之,未必及之。
吗?”
书法的美学意义不仅仅是字体的工整。
如果只追求漂亮的话,电脑可以代替它。
书法是人写的,饱含着创作者的思想。
苏东坡被贬黄州,卷入乌台诗事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在这篇《寒食帖》中,有世间悲欢,人生起伏。
《寒食帖》的流传,充满了历史的烟尘。
纸条下面还留有火烧过的痕迹,蒋勋每次说到这里都会双手合十。
历史的厚重、对生命的敬畏、千载的思念,都蕴含在《寒食帖》中。
字字都是千钧。
面对这生命的重量,重读《寒食帖》时,我的心被巨大的波涛包围,仿佛置身于苍茫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