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慎独的句子,有关慎独的名人事例,名言
推荐文章
关于慎独的句子目录
1. 慎独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2. 在慎独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3. 慎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思维。
4. 只有在慎独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聆听自己的内心声音。
6. 在慎独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点。
7. 慎独是一种能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行为。
8. 只有通过慎独,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弱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0. 只有拥有慎独的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主人。"。
以慎独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

慎独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以慎独为话题的作文。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有关慎独的名人事例,名言

曾国藩做慎独功夫,以道光22年10月初1日为分界线,在这一天之前,他的用功是零碎的,偶然的。
前一年的7月14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
名言:曾子的言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慎独的名言 故事

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
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
《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
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 来。
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
慎独,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这样。
在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与前面说的杨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说: “我的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了三个后就问价,女摊贩回答是每个一百铢。
他还价六十铢。
说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
最后她说:‘我每卖出一百铢,老板才能给我十铢报酬。
若六十铢卖了,我就什么也赚不到。
’我这位朋友听了心生一计,说:‘这样吧,你卖给我六十铢一个,我额外给你二十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些钱。
双方都有好处。
’他满以为她会立刻答应的,却见她摇摇头。
他便补充上一句:‘你的老板不会知道的,别担心。
’她看看我的朋友,坚决地摇摇头说:‘佛会知道。
’” 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还有这位泰国女摊贩说的“佛会知道”,去掉里面的神秘成分,其实说到底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
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
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
”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
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
“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
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用不着在这里罗列了吧。
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
--出自《杨震暮夜却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