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警句赏析,国学经典名句及解释赏析
推荐文章
文言文警句赏析目录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释:如果你想得到虎子,就必须进入虎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达成目标,有时必须冒一些风险。
。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解释:如果你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就可以在战斗中取胜。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强弱,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解释:如果你没有规则和标准,就无法做好任何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依据规则和标准,才能取得成功。
。
4.「三思而后行。」。
解释: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应该深思熟虑。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轻率行事。
。
5.「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如果你说了做什么,就要做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言出必信,行出必果,言行一致。
。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释:无论是小恶还是小善,都不应该被忽视。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恶会积累成大恶,小善也会积累成大善,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事情。
。
7.「不畏艰难,不怕困苦。」。
解释:不要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9.「人非生而知之,惟学而知之。」。
解释:人并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的心胸宽广,小人的心胸狭窄。这句话的意思是,心胸开阔的人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求几个好的文言文的名句和一些常尽得解析,由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国学经典名句及解释赏析

国学经典名句及赏析汇总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
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3个文言文名言解析,有积分

送你一个翻译方法吧,希望你能好好掌握。
古文翻译分直译和意译。
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为“审”“对”“留”“补”“删”“换”“饰”“调”八个字。
审——审型 审视文言文句型,准确译出文言语句的特点,如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
例: 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⑵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译: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⑶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节选) 译:恐怕太迟了吧? 对——对译 现代汉语虽与古汉语有差异,但其毕竟源于古代,用词和造句的方式较多方面总是相同的,因此,翻译时常可以按原文的语序逐词逐句地对译,使文言原句中的每一个词的含义及语法功能尽可能充分体现于译文中。
另外,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可将其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
例: ⑷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留——保留 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基本词,如山、水、飞、游、小、长、百、千、黑、白等等;以及特定的专用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号、帝号、年号和度量衡单位之类:都可以沿袭、保留,不用翻译。
例: ⑸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
补——增补 文言文的简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的简约和用语的成分省略上,为了明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翻译时就应增加或补充原文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一些语言成分。
例: ⑹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
⑺(燕后)已行,(媪)非弗思(之)也。
《触龙说赵太后》 译:(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
删——删略 古文里有些虚词,无实义,只起补充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可以替代,翻译时要删去。
如果勉强翻译,反而会使句子别扭或累赘。
例: ⑻由也为之,此及三年,可使有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如果让我(子路)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也”,语气助词,无义,用以舒缓语气,不译。
换——替换 有些词,古今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在译文中应把古话换成今语,如“吾、余、予”(我)“尔”、“汝”(你)“走”(跑)等等。
例: ⑼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 译: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饰——饰辞 要把文言文中人物的神情语气、事情的细节性状以及语言特点等准确译出,应注意修饰文辞,以得体生动。
翻译时,要抓准文言语句中关键字词译出语气;把握含有比喻、借代、委婉、用典、铺陈、排比、互文、对偶等修辞格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见义传神。
例: ⑽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译: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期望的语气。
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
(互文) 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对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
(排比) 调——调整 古汉语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不尽相同之处,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予以适当的移位和调整,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 ⒀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译: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⒁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
⒀主谓倒装句,⒁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分别调为“主+谓”语序和“动+宾”语序。
以上仅为古文直译的基本方法,当然,在难于直译时,可以借助于意译。
但是,翻译要达到严复提出的标准:信、达、雅,仍需要我们多读古文,培养语感,多掌握古汉语的语言规律,多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准确、通顺、生动地翻译好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