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美术观后感,梵高的《向日葵》观后感
推荐文章
梵高美术观后感目录
对 凡 高 星夜 的观后感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
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
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
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
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
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
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
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
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
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
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
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
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梵高的《向日葵》观后感
主要是以黄色为主,由灿烂的黄色系列组合而成。
作品以丰盈而纯洁的黄色色调,尽情地展示了作画者内心中火热的激情与不老的青春活力,那如烈火燃烧般的一团团向日葵,不仅仅寓意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成熟,而且更加任性更加狂放不羁地描绘出了作画者对生活坚毅顽强追求和热烈渴望的激情与态度;那一团又一团炽烈如火的黄色,融合着自然的绚丽光彩的同时,也别有一番风味的宣泄了作画者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享受与永久激情的澎湃。
在《向日葵》中,我感受到了艺术中豪放不羁的风格和充满激情澎湃的绚丽色彩,畅舒随意的线条画风,摆脱了自然以物聚象的束缚感,让身心疲惫的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愉悦,让自负的人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让绝望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