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观后感,《论语故事》读后感

关键词: 古代,典籍,观后感
admin1 分享 时间:

古代典籍观后感目录

600字《礼记.儒行》读后感怎么写

《论语故事》读后感

关于《晏子春秋》一书的读后感,一共150字

600字《礼记.儒行》读后感怎么写

礼记》又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四十九篇。

又,《礼记》又称《礼经》,为儒家"五经"之一(诗经\尚书即书经\礼经\易经即周易\春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论语故事》读后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关于《晏子春秋》一书的读后感,一共150字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

晏子是一个让人景仰的爱民宰相。

书中记载,叔向问晏子:“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回答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齐景公向晏子询问治国良策,晏子说:“政必合乎民。

”《晏子春秋》这部书,体现晏子爱民思想的话语比比皆是,可以说,晏子是用爱民思想来要求和衡量君王的。

更为可贵的是,作为齐国的宰相,晏子的爱民思想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上。

齐景公时,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齐景公不知体恤民情,只管在宫中饮酒,歌舞不断,日夜相继。

晏子多次请求发粟赈民,景公不许。

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然后向景公辞职。

景公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晏子春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他让我们看到智慧可以帮我们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我们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2] 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 ,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5] 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

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307791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