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孝的句子,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关键词: 孔子,对于,孝
admin1 分享 时间:

孔子对于孝的句子目录

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 孝者,不忘祖宗,不违先祖之道。

2. 孝之始也,忠之本也。

3. 孝在父母,顺在天下。

4. 孝道三行:敬祖尊宗、爱兄弟、友朋友。

5. 孝不单止在言语,更在行动。"。

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

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22条

  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二、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四、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五、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六、长幼有序。

——孟子

  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八、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九、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十一、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十二、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十三、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十四、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十五、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十六、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十七、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十八、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十九、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二十、 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二十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二十二、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二十三、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二十四、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二十五、 父母唯其疾之忧

  二十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十七、 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

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

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

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33151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