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金瓶梅》,有三本名著曾经和四大名著并列分别是什么
推荐文章
说说《金瓶梅》目录
《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婚外情以及他们身边的一系列荒唐事情。
。
《金瓶梅》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但也因其描写和道德观念的扭曲而备受争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为妓女和妾室,被描绘为只会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身体来获得财富和权力的存在。同时,小说中也描绘了许多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如贪欲、嫉妒、欺骗等。
。
《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虽然它的内容并不是很健康,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听李庆丰讲《金瓶梅》有感

《金瓶梅》,对它最初的印象,就是“大黄书”的代表之作,但未有涉猎;后来接触的渠道多了,也才知道《金瓶梅》所真正表现的并非那大段大段的情爱场面,而是在宋朝那段时间的大背景下,市井小民们的生活现状。
此番有感,我想回顾一下对几位主要人物的看法与理解。
(未看过原文,只听了说书,若有不同理解,勿杠。
)
先来谈谈西门庆的续弦大娘子吴月娘。
吴月娘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个人物,曾对她的评价就是“娶老婆就该娶这样的”。
她出生官宦家,虽然只是小官,但始终是其他几位比不得的。
她的出场方式是派戴安去把西门庆从他的狐朋狗友聚会中脱离出来,免得西门庆被坑的口袋锃光瓦亮的;西门庆还夸她贤内助。
到后来西门庆去世,所有的事情都是她张罗的,虽然还是败个精光,倒还是能贴个“处置妥当”的标签给她。
最后一家散去,儿子也出了家,她一个人活到了七十多岁无疾而终,也算是个好结局。
她是《金瓶梅》的一股清流,为人处事都是为了西门家着想,是一个合格的当家夫人。
她处置妥当,撞破陈经济与潘金莲的丑事也不第一时间处理,而是等到一个恰当的时间做更合适的处置 (我记不得是哪件事了,且写这个吧) ;她识时务,在吴典恩妄图清吞西门家财时愿意放下身段去求被自己赶出门的庞春梅,西门家才幸免于难;她恪守贞洁,在那道馆差点被浪荡子玷污,回家后还难受了好几天。
所以说,吴月娘是西门庆的福气。
再说说李瓶儿。
作为《金瓶梅》的主角之一,也是好色之徒一个。
她的前半生很不幸,在几个男人直接辗转,没有爱,但是得到了很多钱。
机缘巧合遇到了现任老公花子虚的结拜大哥西门庆,郎才女貌,男欢女爱,俩人就这么勾搭上了。
她也是唯一一个西门庆撩过的小姐姐为了他舍了身子又舍了钱的。
刚出场的李瓶儿也是个像潘金莲一样的狠绝色,虽然没有杀了夫君,但也是把他骂的狗血淋头之后赶出了家门。
反转从嫁入西门府开始,花轿在西门府门口从早上等到夜晚,无人来接,李瓶儿心里得多么的难受委屈;进门后被扒光了衣服跪在床前任西门庆鞭打,她也心肝情愿受着,往后还向各位姐姐赠金赠银,不求回报;生了孩子官哥落下疾患,西门庆不理她生理期折腾了她四个时辰,最后官哥被潘金莲的嫉妒害死,李瓶儿终于是承受不住撒手人寰了。
但李瓶儿又是幸福的,她渴望的是爱,西门庆充分给予了她,在她弥留时刻,他衣不解带在旁边侍候,秽浊之物也是亲自清理毫无嫌弃,她应该是笑着走的吧。
对于李瓶儿,我常用的描述是“心疼”。
她有财有貌有情,为什么要甘愿在西门家受委屈,若是找一有情男,双宿双栖不是更美好?但是转念一想, 西门庆给了她所有想要的,西门家除了潘金莲,其他人也都待她不薄,她的宿命也是不错的吧。
庞春梅,先是吴月娘的丫鬟,后来潘金莲进门做了潘金莲的大丫头。
她有生的漂亮又懂人情世故,深受潘金莲器重,先后因为潘金莲被西门庆和陈经济收用。
后来因为潘金莲和陈经济的事被戳破,她也被卖给了周守备做妻子,生了个胖小子,算是非常幸福了。
可惜也是个没了性活不了的女人,最后喷了一口血死在了情夫的身上。
虽然她跟潘金莲是很好的主仆,但她却没有潘金莲的心狠手辣,在吴月娘有事相求的时候,她也是努力去帮助而非抬高自己让对方下不来台。
是个好人,要是不好色,也是值得向往的。
主角西门庆,最初知道是在《水浒传》,作为一个好色之徒,勾搭人妻潘金莲,伙同王婆害死了武大郎,最后被武松所杀。
可身为《金瓶梅》的唯一男主,他可见比《水浒传》里的路人角色幸福多了。
说财富,他挥手几十万(折合现在RMB)不带心疼的,如此败了那么多年西门家还是富甲一方,因为他深谙经商之道,弥留之际还有条不紊地嘱咐如何去经营谋生;说地位,皇帝的红人蔡京是他的干爹,再大的事情在他面前都能化险为夷,生前没人敢对他不敬 (虽然都想着坑他钱); 说女人,除了家中的六房太太,外头的女人是数不胜数,各个貌美如花风骚娇滴,他还善于投其所好,把每个女人都“驯服”得妥帖听话;说品貌,他乐善好施,也是存了一颗“善心”,外貌英俊潇洒又年轻,好不令人生羡!说朋友,这,算了吧,都是贪他的钱财地位,他一死,都恨不得把他的家财都据为己有。
总结一句,就是一个会挣钱会花钱又好色的“烂友之友”的富二代。
最后死于潘金莲的两颗“”,下身难以承受而死。
总的来说,如果西门庆没有勾搭潘金莲,没有交一群烂友,没有如此“乐善好施”,他就是全民偶像,起码是我的偶像!
除了西门庆,周守备,武松,《金瓶梅》里面的其他男性都不靠谱!!
最后是潘金莲,我真是太讨厌她了。
在她勾搭下人之前,我都觉得她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命苦所以才反抗命运,觉得她很励志。
后来,她背着西门庆勾搭下人成奸、设计害死官哥和李瓶儿、下药给西门庆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害死他,西门庆尸骨未寒就跟女婿上了床还怀了孩子、被赶出西门府就跟王婆的儿子搞在一块儿、看见武松脑子也没有了就要嫁给他。
最后落了个首身两分离,下水流满地的悲惨结局。
如果她耐得住寂寞,西门府可能就永远繁荣昌盛,她可能也就这样到死吧。
李庆丰先生对金瓶梅都读者有四种划分,此番看来,我是菩萨多些哟。
有三本名著曾经和四大名著并列分别是什么

谈起中国古典名著,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就是四大名著,其实,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名著,并非只有四大名著,还有三本名著曾经和四大名著并列,史称;七大名著。
这三本名著分别是《聊斋志异》《儒林外传》和《金瓶梅》。
其实,这三本书籍,大家都非常熟悉,只是很少人知道它们也是与四大名著齐名的三大名著。
特别是《金瓶梅》,早年间可谓是男性青年的性启蒙书。
《金瓶梅》虽然有一些粗俗、露骨的描写,但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中的很多东西,才变成一部伟大的作品。
而《聊斋异志》和《儒林外传》也开创了创作中的许多先河。
那么,为何这三本书会被排除在名著之外呢?其实这和书的内容以及历史环境有着很大的相关。
古代的人其实对;四特别执着,早年搞得:四大发明、四大美男、四大美女、四大公子等等,都和这个;四字息息相关。
一些大儒和史官在排列七大名著时,就觉得这个;七字不太顺口,于是,一些大儒就商量一番后,觉得留下四本最好的名著,鄙弃三本相比较不被主流接受的名著。
就这样,聊斋志异、儒林外传、金瓶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排除名著之外,只留下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几本。
当然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这几本被抛弃的书,确实存在许多不利于封建阶级统治的东西,简而言之,这几本书里有一些不良的内容,容易误导年轻人。
《聊斋志异》太过诡异,容易对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统治阶级不太友好。
这本书看起来是写山精鬼怪的书籍,其实里面的内容往深了读,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可不仅仅是民间灵异故事,作者更是借着这里面的鬼怪来类比当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什么吃人剥皮的妖怪,其实是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奸臣酷吏,清朝的吏治其实非常严酷,对百姓的思想镇压也非常严重,这也使得老百姓都不敢乱想乱说,严重压制了人的思想力。
那时候,社会把人的封建教条主义发挥到极致。
蒲松龄又不敢直截了当地说社会、说朝廷的不是,就只能借着这些山精鬼怪来形容朝廷内部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里面大篇幅讲的人鬼情,蒲松龄真的是在讲人鬼情吗?其实不是,他是在讲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和冷漠,人比鬼更恐怖,与人的相处还不如与鬼相处,鬼虽然也邪恶,但他们毕竟没有活人阴险,反而还有一些善良真诚的鬼。
蒲松龄在讲述鬼怪故事的时候,都是一语双关。
《聊斋志异》问世之后,在国内也掀起一番波澜。
许多读书人被这种新奇的故事所吸引,在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后,甚至许多人把它引为最经典的小说。
可惜,这本书并未得到官府的认可,清廷也觉得这本书有些阶级的反叛性,对皇权有挑衅,于是,以内容过于惊悚、不利于青年人身心健康、不利于阅读等理由把这本书给限制了。
尽管《聊斋志异》受到了官府的限制,但民间还是照买不误。
这本书由于故事的离奇性,文笔也不错,导致非常畅销,之所以排不进名著之列,不被官方接受是主要原因。
《儒林外史》为何没排进名著之列,主要是由于这本书的讽刺意味太强了,揭露了许多在科举方面、社会腐败方面、以及晋升方面的腐败现象太多了。
不可否认,《儒林外史》也是一部极好的书。
作者吴敬梓也是性情中人,在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被制度、风气、封建礼教一步步逼疯的读书人,这本书的名气不及四大名著,也不及《金瓶梅》和《聊斋志异》,但这本书很适合读书人看。
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告诉读书人不要读死书,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益,不要去执着一些无法办到的事,那样只会白白浪费几十年的年华。
官方对这本书既不限制也不提倡,而这本书的影响力却不如其他几本,它被排除在四大名著之外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说《金瓶梅》,这是一本神书,无数男儿心里的春梦,却遭到主流的抵制。
《金瓶梅》无论是从文笔手法还是立意内涵来看,都不愧千古奇书的称号,甚至比四大名著还名气大。
不过,书籍讲的是风流韵事,太过露骨开放,这直接冲击了古代女人的封建礼节。
同时,书里大量描写男女之间床事,这本书也直接被统治阶级定为禁书,统治者都下令禁止流通,民间自然不敢把它列为名著之内。
金瓶梅这本书虽然被封禁,可是当年许多读书人都会悄悄买上几本,趁着夜深人静偷偷翻阅,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那么,大家还知道这三本书为何进不了四大名著之类的具体原因吗?欢迎大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