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电影观后感,《建党伟业》观后感1000字。。原创
推荐文章
胡适电影观后感目录
。
胡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电影《胡适》讲述了他的一生,从他的童年到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再到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
电影的制作很精良,演员们的表演也很出色。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的思想和生活,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
然而,电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情节过于简略,没有展开,让观众感到有些遗憾。此外,电影的叙事方式有些单调,缺乏创新。
。
总的来说,电影《胡适》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它仍然值得观看。"。
电影 一代名师胡适 观后感

一、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疆,留美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今安徽绩溪上庄村)。
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提倡“五四”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胡适一生著有许多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日记》、《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白话文学史》、《藏晖室札记》等。
二、胡适与韦廉斯的初恋 1914年在美国小城绮色佳,胡适和韦莲司相识,他刚到美国便遇到了美国姑娘韦廉斯,于是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
他还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张照片送给了韦廉斯,他想到家中母亲已经为他包办的妻子江冬秀,便写信向母亲提出能否解除婚约。
而他母亲的回信依然斩钉截铁让他跟江冬秀结婚。
一对鸳鸯无法终成眷属。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胡适始终思念着韦廉斯。
他们更多的是在离别和相思中度过,因而是盼望了几年十几年才能见上一面。
1927年,当韦莲司再见到胡适时,他们已经分别10年了,韦莲司人到中年,头上长出了白发。
韦廉斯也终生未嫁,保全了她的独立个性。
她把胡适送她的一百余封信视为神圣的纪念品在她的生命中珍藏了半个世纪。
1934年,韦廉斯明明知道胡适和曹诚英的恋情,胡适请韦廉斯照顾去康乃尔大学深造的曹诚英时,她竟然答应了胡适的请求。
有的时候,爱情真的让人难以理解。
这是一种怎么深厚的感情?爱情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有时候是博大的,精深的,爱得刻骨铭心,爱到极致。
在1962年胡适去世后,韦廉斯竟和江冬秀成了好朋友,并忙着整理胡适给她的书信,忙着为他成立出版基金。
九年之后,在寂寞中等待一生的韦廉斯在一个小岛上孤独地离世,遗物里竟然完好无缺地保存了胡适的书信和稿件。
三、胡适与陈衡哲的暗恋 胡适和韦廉斯婚姻受到阻力后,胡适的感情世界里又闯进了另一位去美国留学生,也是中国才女她叫陈衡哲。
胡适跟陈衡哲之间在短暂六个月时间里面,通了四十多封信,在喜戏欢笑中,传递着彼此热烈的恋情。
就在陈衡哲满心愉悦地地认为好梦成真的时候,然而胡适在母亲的威逼下不得不回老家与江冬秀完婚,因此陈衡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次的与别人草草结婚。
四、胡适的结发妻子江冬秀 胡适让江冬秀在家足足等了整整13年,才走进胡家的大门,从此,一个村姑江终于成了最时髦的洋博士太太。
让江冬秀没想到的是丈夫并不爱自己,胡适长年在外教书,生活中又是一种漫长的无穷无尽等待,江冬秀就只好长年累月的无微不至的体贴着婆婆,和尽心尽力的去照顾着丈夫。
当胡适有了外遇之后,和江冬秀动过离婚念头,每一次胡适向江冬秀提起离婚此事,江冬秀便吵闹不休,一次竟用裁纸刀猛刺向胡适的脸部,未中。
又一次,江冬秀拿起了一把菜刀,对胡适说,离婚可以!我把你的两个孩子杀掉。
从此吓得胡适在也没有提起过离婚的事。
其实胡适当时也受到梁启超等舆论的压力,胡适为了这段婚外的感情只有抱憾终生。
他在《如梦令》中写道:“月明星稀水浅,到处满藏笑脸。
露透枝上花,风吹残叶一片。
绵延,绵延,割不断的情缘。
” 五、胡适的婚外恋人曹诚英 胡适这一生中,他跟韦廉斯有过初恋,跟陈衡哲有过暗恋,而他真正爱的是曹诚英。
一个江南才女,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胡适在与江冬秀的婚礼上认识了曹诚英。
新娘子的小伴娘曹诚英给胡适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六年后,胡适在杭州又一次与曹诚英邂逅。
这对有情人却未成眷属,有过短暂的幸福和甜蜜,更多的是痛苦和冥想。
最后江冬秀捍卫了做妻子的权利,最终与胡适得以白头;而胡适只能仰天长叹,爱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曹诚英一生为胡适守节,生活十分凄苦,一直是痴心不改,鸿雁传情,相互都品尝着苦涩的婚外恋情。
胡适的一生中为情字所困,因此屡屡为相思所苦。
既苦了他自己,一生都陷在痛苦的思恋中;也苦了妻子江冬秀,使她担惊受怕到白头;让异国他乡的美国姑娘韦廉斯空等了半个世纪;也苦了才女陈衡哲,让她的千万诗句随着感情付之东流;他更苦了美丽才女的曹诚英,几乎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一代名师胡适的情感之路,走得竟是如此的悲凉而曲折。
《建党伟业》观后感1000字。原创

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毛泽东、孙中山、胡适、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写一部电影了,要把如此众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的不多,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例如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
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虽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但他热爱先进知识的那股干劲儿与一心为国的思想就似乎已经注定了后来的一切。
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总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他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的深情,不由的让人想起这一家的结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太多的贡献与牺牲。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二条主线,
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建党伟业》这个标题可以说是突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事,看后的第一感觉是电影里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较模糊。
当然了电影脉络还是十分清晰,可能是这部电影本身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跟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大事紧密相联的历史事件太多了有关,如果交代不详细,可能会适得其反。
跟大多数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太多,
实际上很多电影从头到尾就一个故事,你想让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
从这个角度讲,本篇的导演以及编剧,要把一切做到完美确实难度很大,用一部电影把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交代清楚,让观众们满意,恐怕还需要努力。
然后就是尊重历史事实。
跟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一样,怎么样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都是比较棘手的难题。
《建党伟业》真的是有独到之处,我相信应该是不会有观众质疑电影的内容脱离历史事实了。
我们曾经看到的历史题材方面的电影,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一点,有的真的是胡编乱造的,跟原来的历史估计没什么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题目以外。
我觉得,这方面一定要把好关,给观众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
历史的东西,歪曲了,会害人的,影响孩子教育的。
最后的想法是我们是幸福的。
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
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如果有那是什么?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
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
从小我们总会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电影中的情节证明了这是史实也是事实。
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一心救中国,一心为中国。
只有伟大的共产党员才会关乎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人民作出无畏的牺牲。
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能摆脱那似民主非民主的处境。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的党的努力!我们如今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的生命与血汗换取来的,我们敬仰党更爱我们的党,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不会忘了党。
我们要与党同在,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更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将党的伟大精神延续下去!
原创 。
陈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