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爱国名人事迹(2)
在这五年当中,钱学森先生并没有放弃回国的打算,他在美国加州学院任副教授,在教书之余,不忘继续研究自我的学术,并在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一文,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更是引起了行业领域的轰动。
爱国名人事迹3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能够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向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此刻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明白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明白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最终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回到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关于金钱和名利的故事,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我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应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我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理解媒体采访"的原则。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爱国名人事迹4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我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我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爱国名人事迹5
韩斡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他小时候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韩斡每一天都能看见饮酒客人的坐马,对马从心底里产生热爱的情感,并有把马的形态画出来的强烈愿望。
于是他就抓紧空隙时间,用竹棍在泥地上练习。他依据脑子里的原始素材,加以发展,再对照实物涂点饰染。天天练,月月练,一丝不苟画的马匹体态优美,神气生动,人们交口称赞。
后得到王维资助,韩斡拜曹震为师。长期刻苦练习,加上名师指点,韩斡如虎添翼,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成了和曹震齐名的画家。
现代爱国名人事迹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