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先进事迹大全(2)

关键词: 陈立群先进事迹,陈立群主要事迹,陈立群事迹
泽璇0 分享 时间:

只有把教育放在“特殊优先级”,才能克服现实困难,找到解决办法。3年时间里,陈立群跑遍了整个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春风如雨,润物无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基本消失。

没有爱和责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家长,陈立群都格外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以及各种公开场合,陈立群都鼓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教学楼前开辟“志向林”,在每年台江民中“励志节”这天,师生们将自己的志向埋藏于树下;培训驻村第一书记,讲授尊师重教、教育与脱贫、家庭教育;给考上大学的家庭送喜报,让家长感到读书光荣……

因为待遇跟不上,台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几位教师离职。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陈立群没少跑当地的教育部门。他还拿出所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20多万元,设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奖教金”,每年奖励9名教师,每人5000元。

陈立群又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走遍黔东南16个县市,作了100多场讲座,义务给初中、小学校长老师授课,接受培训的校长、老师超过了1万人次。

当地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回来了: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2018年9月开学前,台江中考前100名的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今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9人,而在往年,常常只有个位数。校园里到处都是蓬勃自新、向上生长的力量,老师们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

陈立群先进事迹4

从教数十年,他既是中国教育面貌改变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耕耘者、推动者、奉献者。

能享受轻松的退休生活,但陈立群却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把自己的精力和学识奉献给苗乡学生,且分文不取。这种使命与担当,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奉献情怀的写照。

陈立群身上闪耀着的是甘于奉献的光芒。他用“师者”的爱心和责任,为民族地区教育注入时代精神,为山区孩子点燃梦想与希望。

三尺讲台虽小,却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在陈立群的努力下,除了不断提高的升学率,更让人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

慈眉引领山乡子,俯首甘为寒门梯。在家乡千里之外的苗族山区,陈立群仍然只争朝夕,奔走在“人民教育”这条百年大业的路上。

陈立群先进事迹5

教师节前夕,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张家村的张夏夏坐高铁来到嘉兴学院,迎接她的是南湖畔的秀美景色和大学的美好时光。

临行前,她给自己敬爱的陈校长写了一张贺卡。“我是一个不突出的学生,成绩也不是很出众。在填志愿时,家里人都劝我报一个省内的学校,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填了浙江高校。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的想法,我坚信自己的选择……”

“比起升学上的靓丽数据,我更开心的是,老师学生的精气神不断提升,自信心不断增强。”陈立群和记者分享了这个新变化,“以前,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多,也不敢往远的地方走,基本都集中在贵阳。今年,我查看了学生的录取情况,基本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里都有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意义就摆在眼前,苗民们逐渐认识到,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孩子们感谢这位“校长爸爸”,办公室里,经常有学生塞进门缝的信、贺卡。然而,面对学生们的感谢,陈立群却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

准备去支教前,陈立群向老母亲告别:“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这个心愿由来已久。担任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期间,陈立群就创办了浙江省首届宏志班,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陈立群说。他在杭州长河中学工作期间,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招收的951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相比于这样的成绩,陈立群更加坚信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后来,他和老师们一起总结了“宏志精神”——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

来贵州支教,致力于兴办平民教育,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原因相通。

陈立群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那份感恩的心。而今,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陈立群一个人的支教,已经变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一批批宏志生把“宏志精神”传递到了更多的地方。

曾经的宏志生朱华彬去台江看望陈校长,看着苗族孩子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眼神,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随即,他和其他的宏志生们一起筹备宏志基金,决心像陈校长那样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求学梦,诠释“教育的最大魅力,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让好的更好,而是雪中送炭”的意义。

陈立群的支教进入了第4个年头,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可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都说“我没有拒绝的理由”。然而,他却很少把自己的事说给大家听。他常年药不离身,也并不富有,更有好多牵挂:92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面对这些,教育局领导、学校老师都不敢多问,他们从不问“陈校长什么时候回去”,他们只关心“陈校长还能留多久”。

陈立群的微信头像是教室用木板钉起来、四面通风的台江县小江小学。他以此激励自己,只有争取给孩子更好的求学机会,才能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在当地传播爱与责任的教育理念,留下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经验。

在陈立群出资和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老师情况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计划。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至于到底会在台江支教到何时,陈立群自己也说不清,但他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因为这里有他太多的牵挂。


113741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