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事迹素材(2)

关键词: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中国,名人
泽璇0 分享 时间:

然而,明珠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以康熙的聪明,不可能相信明珠会造反。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索党借机攻击明党,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明党的其他官员为了明哲保身,就不会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然而,索党官员弹劾明珠结党谋反。谋反啊,可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就会必然地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身上。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必然会全力地保护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面对康熙了,而是整个明党在面对康熙。

第三,在索党与明党相争的关键之时,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从而会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身为上者的康熙无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和索党的力量平衡。这样,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发展的结果正如明珠所料。这个官员上书弹劾后,索党一见这是个彻底-明党的机会,纷纷上书弹劾明党。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也纷纷上书为明珠辩护。结果,原本只是弹劾明珠的经济案件,变成了索党与明党大结算的政治事件。无论谁胜谁负,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康熙为了维护大局,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对明珠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学士之职,不久之后,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自己的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这招棋,不仅他用过,其他许多人都用过。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只能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在中间再有一个二号人物,对于上位者而言,维护权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让一个党派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下位者而言,敌对势力的存在同样也是重要的。有了敌对势力,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自己就成为上位者的威胁,等于是引火烧身。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7

郭子仪是历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

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晞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

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儿子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

郭子仪握着回纥王的手说:“你们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也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呢?”

回纥王原本也不愿意和唐朝作对,听了郭子仪的一席话,答道:“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了,他说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人所害,因此,我们才跟着他进犯长安。”

“仆固怀恩是个叛贼,遭人唾骂,像他这样不知廉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郭子仪说。

回纥王有些胆怯了,说:“郭令公说得有道理,我们哪敢与唐军作对呢?”

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然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立功赎罪。”

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一定精诚合作。

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

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就这样,郭子仪用他的智慧与胆略瓦解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长安之危也就顺利解除了。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8

相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总也得不到重用。一天,听人讲起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这个大男人不禁泪如雨下——难道我注定要和飞将军一样,终生玩命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绍的那个叫做杨国忠的地痞无赖,那人鬼精灵得很,说不定会有什么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处打听不着此人。后来听说他居然是当今皇帝宠妃杨贵妃的远房哥哥,已经进宫做官去了。这消息让安禄山差点儿死过去——这么一个无赖,居然也当上了官?!而且据说是身兼数要职。

安禄山托人打听到了杨国忠的住处,不惜血本上了一份大礼。向杨国忠表达了自己战功赫赫却不得重用的遭遇,杨国忠看见大礼,自然是深表同情。他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值得培养,便把安禄山引荐给了杨玉环。杨玉环见安禄山生得勇武,顿时喜爱不已,当即认作干儿子。并向他传授了一个升迁秘笈——当今圣上喜爱胡旋舞,你如果会跳这种舞,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展示,比在疆场上立战功重要得多。安禄山忙问哪里去学?杨玉环当即为他跳了一曲。安禄山哪受过这待遇,跪在地上山呼“娘娘千岁千千岁”,那舞蹈极其轻盈,跳起来疾如飞鸟。安禄山万万没有想到体态如此丰满的娘娘千岁居然会跳这样的舞蹈,心中佩服不已。杨玉环为他引荐了一个民间胡旋舞师,专职教他。安禄山体重足有200斤以上,如果达到疾如飞鸟的境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达到目的,安禄山不惜力气,五年寒暑终成一代胡旋舞大师。此后,杨玉环专门为他安排了一次在皇帝面前显露的机会。安禄山的表演引起了玄宗极大的好感,他对这个胖大的家伙如此精于舞蹈而感到诧异。安禄山五载苦修,一朝成为宠臣,因为胡旋舞。而后来的马嵬兵变,杨贵妃被逼自尽,也是因为胡旋舞。

安禄山的成功,可以说是得益于唐玄宗所创造的当时最豪华的宫廷娱乐圈儿,他感动了宫廷娱乐圈儿的总策划,而恰恰这个总策划的另一个职业是皇帝,于是,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9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迁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在位初期因为-,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等。但他中期眼见女真的强势,又为了集权中央、强化皇权,因此采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着有《翰墨志》。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高宗赵构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

中国名人事迹素材篇10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

之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

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113931 125